听老人讲:简述近百年来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变化
写在前面
最近十天我都不在线,或很少在线。
微生物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不过十年,听过这些老人对于过去几十年的农业方向资源等的叙述,明白了发展和存在的问题,明白了微生物的发展还只是在一个初步阶段,后续如何将微生物运用于农业领域,依然是一个挑战。
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
正文
这段时间,聆听了许多老人的故事,虽然都发生在小县城,但是从他们的口中我确实看到了在这百年的历史中我们的农耕体系中农业资源配置和环境的变化。
他们的记忆一般都停留在土地改革时期,在60年代,人们种植作物,大家产量都很低,撒种子非常厚,但是产量却寥寥无几,据说当年的作物产量不够下一年的种子的。土地产量很低,那就上粪,他们说,当时是有指标的,每户出多少人粪尿,那些人少的家庭不够,就往里面掺泔水,厨余垃圾等,经过一段时间发酵,混到一起,用扁担担过去。其次,在肥料方面,据他们说还有一些措施,比如:从山坡上铲表层土,然后施肥到地里,按照他们的说法,就是白天铲到晚上,晚上铲到白天,但是作用很小。在现在看来这也是有效的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好方法,但是对于在短时间内提高产量似乎作用不大。值得注意点事,他们当时农业有些地方确实很好,譬如:他们说当时病害很少,粮食很好吃什么的。
当时粮食很紧缺,但不仅仅是紧缺那么简单,据他们讲,即使收的粮食够吃也不会让人吃,都说要储备起来,然后每年的粮食都统计出来一个漂亮的数字,报上去,每年的粮食都存起来,实际上都会作为下一年部分产量,意味着哪一年的粮食产量都会是库存下来的前几年全部粮食的总量。所以这几年粮食产量只有增加,没有减少。那当时吃什么呢?,据说,村里会给每户一点自留地,按照人口分配,这部分地的产量就是一户人家一整年的吃食。这批自留地是如何使用的呢?春天种玉米,或者小麦。然后收获之后种周期较短的青菜,类似菠菜,香菜,油菜,葱等,如果前一茬种的是小麦,就再种一季玉米或者油料作物。这个习惯至今都存在,尤其是长辈们。也是在缺粮时代对土地利用的一个典范。
随着文革结束,我国的科研事业等开始快速发展,作物多样性也逐渐提高,种植的蔬菜品种有:胡萝卜,土豆,西瓜,甜瓜,豆角等。按照他们的说法,都很好吃,现在的甜瓜比不上之前的甜。我是不知道之前的农产品的味道,虽然一直以来都说现在农产品味道很淡,但是我也没有一个概念,这次听他们说,让我对这个农产品味道的变化有了一个相对在框架内的认识。当我问他们,为什么之前的甜瓜味道和现在的不一样?为什么豆角不如之前的香?他们都说是化肥的原因。老姨是个有意思的人,讲起来前些日子在市场上买了三回甜瓜,都不甜。于是开始怪罪不熟就摘下来,化肥不行,类似,云云。
说起化肥,据他们讲,80年代出现了化肥,最开始是硝酸铵,只是一开始很少有人用,当时一个村子有几个大队,他们刚开始普遍的做法就是讲这些化肥堆到村头,放到那里,然后看到了就对大家说,看,把草都烧死了,可不敢施到地里。慢慢的开始有人用了,看到效果之后,化肥就普及开来。后来出现了碳酸氢铵,一直持续到了2000年左右,再往后就用尿素,一直持续到现在。
据他们讲,这些年来,作物生长习惯似乎也不同,以前的豆角,结夹子慢,但总能吃到8月份,现在买的种子结的早,吃上两次就没有了。所以他们每年都留一些老种子,和买下来得种子混作,这样也能早点吃到豆子,也能吃很久。
在育种方面,当时念过书的人去的山西农学院学习,回来会进行玉米杂交等简单的品种改良工作。当然后面就逐渐被正规院校替代了。
从这些内容中我很难看到微生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但看得到的是目前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品质。最近几十年我们提高了产量,但却下降了品质。或许微生物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