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做到了!高位截瘫患者,用“意念”打麻将!国内首例!

在一些科幻电影中,几根电极插入脑中就能让人类进入计算机世界,只需要意念就能把想法变成现实,知识也不再需要死记硬背,在大脑中植入芯片就能获得无限技能。如今,这一幕不再是科幻。

大脑植入电极,截瘫患者从此有了“手”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视频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72岁的高位截瘫患者张大伯正在用“意念”打麻将,明明没有人移动鼠标,屏幕上的麻将游戏却仍在继续。
张大伯两年前车祸重伤,导致颈椎以下截瘫,但是他大脑功能尚健全,意识清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浙江大学在利用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重建运动功能的试验有了突破性进展。
抱着一丝希望,2019年8月,张大伯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了开颅手术,将阵列电极植入到控制右侧上肢运动的运动神经皮层。术后,这位72岁的老人开启了用“意念”指挥机械手臂的高科技生活。
用“意识”控制三维空间的机械手臂,实际上比起用“意识”在二维的屏幕上打麻将,破译脑电时的算法更为复杂。作为志愿者,张大伯是国内第一位尝试者。
脑机接口是指建立人脑与外部设备进行信息传输的通路,可以实现人类意识的实时传输,利用机器学习的能力,将脑电波信号与其对应的动作反应建立映射关系,让人类意识在机器上得以翻译。
经过科学界四十多年来的持续探索,曾经科幻的脑机接口逐渐照进现实,而医疗正是目前脑机接口的主要应用,在神经疾病的病情诊断、系统监测和辅助治疗等方面初露锋芒。

脑机接口治疗让瘫痪少女重新站了起来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视频

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23岁的小韩正在努力进行着站立迈步训练,别看这样几个简单的动作,却已经足够她用尽全身的力气。但是对于小韩来说,只要能像现在这样拄着拐稳稳站好,付出再多辛苦也是值得的。
6年前,17岁的小韩因摔伤导致胸椎被摔断,腰部以下瘫痪,当时医生诊断为完全性脊髓损伤,站起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就在一家人万念俱灰的时候,他们得知北京有一个重拾行走计划项目。9个月前,小韩来到了宣武医院,那时候的站立,只不过是完全依靠他人的帮助和辅助器材的吊起。
重拾行走计划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在2017年提出来的一项临床试验,主要帮助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重新站立行走。小韩作为第一批志愿者,于2020年9月入组。通过为期9个月的康复训练,让小韩能够自己站起来,还可以借助辅助工具走上几步。
小韩头顶上带着的就是采集脑电波的电极片和虚拟现实的VR眼镜。电脑屏幕上是和眼镜里面一样的图像,模拟的就是小韩的两条腿。
只要小韩努力想着自己的两条腿在动,脑电就会释放行走的信号,电极片采集以后经过计算形成影像回传到VR眼镜里,小韩的眼睛看到自己行走再回传给大脑。
传统的完全性脊髓损伤康复训练以借助外力,训练未受损肢体进行功能代偿为主。借助脑机接口康复训练,可让患者产生脚踏实地的感觉,这种感觉回传给大脑以后,大脑会接着发出行走的指令,用主观意志驱动肢体的主动运动。
小韩就属于脊髓受损,但部分神经元可能藕断丝连的情况,无创非侵入式电极片采集脑电,对人体伤害小,但难点就是脑电传输的信号非常微弱,需要更精准和复杂的计算程序。
目前,赵国光和他的团队仍旧在招募胸髓第9—12节完全性脊髓损伤的志愿者,因为只有更多的实验数据才能验证他们的理论设想。而小韩,在经历9个月的康复治疗以后,生活已经完全能够自理。

【半小时观察】厚积薄发的脑机接口

脑科学是被科学界称为“人类科学最后的前沿”。我国已经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列入“十四五”规划100个重大项目清单。脑机接口做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科学领域,从最初的科学幻想阶段,到科学论证阶段,现在已经进入技术爆发阶段。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脑机接口技术也在不断追赶发达国家,并在某些学术领域已经与国际接轨,进入国际第一梯队。我们相信,在科技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新科技将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幸福。

来源: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