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并非教育

“控制”并非教育

李国梅

新疆昌吉州特殊教育学校

在一次读书会上,我接触到了个人生活态度取向的“上方卡”测试。测试结果让我感到很惊讶,我的态度取向居然是“控制型”,也是从那一刻开始反思是否在课堂上有过“控制”学生的行为。学生都是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决定,在教学中应该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是一味的“指挥”学生怎么做。那么怎么调动特殊学生课堂自主参与度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今天盛永进教授的讲座给了我极大的启发。

由于培智学生思维刻板、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思维模式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为了避免“满堂灌”式的机械教育,教学中常常要老师用示范、动作、图片、语言等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我是值日生》这篇课文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就需要教师身体力行的使用身势提示演示值日生擦黑板、擦桌子,才能让学生理解词语“值日生”的含义;培智学生对于抽象、概括的词语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身体好》这一课中为学生讲解“运动”这个词语的含义时就需要配合出现“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联系图片理解什么叫“运动”;在《首都北京》一文中为了让学生记住“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北京有天安门和长城”。在带领学生读完课文,要求学生记忆内容时很多学生会忘记“中国、天安门、长城”这三个词的语序,所在在协助学生记忆时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口语提示,不管使用何种提示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

语文课堂由于涉及到理解词意、段落、文章,会出现大量的文字内容,然而对不同障碍类型的学生而言很多学生不能做到准确理解,这时教师就应为学生搭建认知的“脚手架”,在学生目前拥有的能力和老师期望学生达到的要求之间搭建学生能通过自我努力到达目标的的通道,这样探索式的学习对于学生是有价值的、对于课堂教学是有效的。

机械的“控制”并非教育的本质,在课堂中少一点对学生的“控制”多一点支持,培智学校课堂教学也会很有成效!

我知道你  在看  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