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终于亲自下场了
百度急了,急的是如果再没有一个实质性的落地量产车,Apollo这个空有技术但无人响应的项目,前景将会越发扑朔迷离。当百度终于意识到,多数合作伙伴只是虚与委蛇时,它决定亲自下场。
童济仁汽车评论丨辰巳
汽车行业已经公认,未来做软件、做解决方案的价值,要远大于硬件。传统车企以前大多不具备软件能力,要么从零开始培养,要么找一家强力的供应商支持。
2017年4月,当多数车企还在面向未来的十字路口踌躇时,百度站了出来,拉了超过50家合作伙伴一起,共同打造Apollo自动驾驶生态。
但是,经过近5年的发展,尽管Apollo在技术研发、实车测试、数据积累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也成为了全国最大的自动驾驶平台、最符合车规级标准的自动驾驶开放平台,但Apollo的生态更像是一个“协会”,看似成员众多,但是实际付出的能量很少,更谈不上合力,最后只剩下百度一人单打独斗。
百度想要把Apollo落地,必须要有造车实体的支持。但当合作伙伴们或态度不明,或体量不足时,百度明白,它必须要站住来主导造车这件事情了,无论是收购、找代工,或是其它更加有主动权的方式。
这次,百度又拉上了吉利。
互联网+造车新模式的样板
▎为什么要有“又”?
早在2019年7月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与吉利就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智能家居、电子商务等领域达成了战略合作。而此次,双方共同组建一家全新的智能电动汽车公司,而在百度的宣发中,也明确了新公司“百度汽车公司”的称号。
从这点不难看出,百度与吉利的合作中,百度为主导方,吉利为战略合作伙伴。
百度自然是拿出Apollo自动驾驶平台、智能车机系统,吉利则会拿出最新发布的SEA浩瀚电动车架构。
IT企业与整车企业合作造车的新闻并不新鲜了。长安、华为、宁德时代此前宣称要共同打造高端电动车品牌,今年CES期间苹果与现代集团就造车展开合作的消息也传得沸沸扬扬。究其原因,是智能电动车时代,核心能力在转移、利润池在转移,诸多科技巨头们纷纷进场,与汽车领域的传统巨头们之间一定会碰出火花。
但是百度与吉利此次合作的不同之处在于,百度已经在自动驾驶领域有了沉淀,技术能力和数据积累放眼国内都称得上领先,而吉利的SEA浩瀚架构首款车型也将会在今年下半年上市,是自家最领先的东西。
与其它未经验证或是仍处于传闻阶段的合作相比,百度与吉利的合作目前看来,基底更加扎实。
如果百度与吉利能在“百度汽车公司”中愉快地合作,对于其它野心勃勃想要进军汽车行业的IT巨头来说,都会是一个很好的样板。
比如坚持自己不会造车,但最后一定会找一家帮它拧螺丝的华为。
▎百度为什么要亲自下场?
如果能只做车企背后的赋能者,百度一定不会来趟造车的浑水。
很多人低估了百度Apollo自动驾驶平台的功力,但其实百度不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完全共享开放,在多数车企仍然对自动驾驶懵懂时,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基于Apollo平台的Robotaxi、Minibus、Valet Parking等解决方案,也进行了很多实际的路试。
在Apollo自动驾驶背后做支撑的,是开放架构和开源软件。
Apollo开放架构从下到上分为四层。最下层是车辆认证平台,需要加速、制动、转向等都实现数字控制的车辆,由百度与车企合作伙伴共同定义。车辆认证平台之上是硬件开发平台,既包括计算机处理硬件,也包括雷达、摄像头及各种扩展硬件。这两层之上,是Apollo最核心的软件开源平台,形成感知、预测、规划、决策的一整套流程。最上面是云端平台,包括高级地图、传感器、仿真、交通流仿真等多个能力。
针对Apollo开放架构和开源平台,百度还开发了很多线上教程,手把手教开发者怎么用好Apollo。
说白了,这就像是一个自动驾驶系统的技术文档,所有的合作伙伴都可以结合自身车辆和硬件系统要求,照着这份技术文档一步一步走,就能在Apollo平台上快速搭建一套完整的自动驾驶系统。一家名为Autonomou Stuff的初创公司,曾借助Apollo平台,3天之内就改装出了一辆自动驾驶汽车。
但恰恰就是这份“诚意”,让车企们感到惧怕。
百度专注于资源整合的姿态,使得它必须掌握平台的核心数据。但谁都知道,这是掌控自动驾驶领域的必备条件,车企对此并不情愿。而随着百度越做越大,依赖于平台的车企会觉得越发被“卡脖子”,甚至最后可能会被“抹脖子”。
百度不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此前百度与威马的合作,就是植入Apollo方案,做出了威马品牌的第三台车。但显然,百度并不满足于此,它迫切需要更大的体量规模。
而吉利汽车近两年恰好也在进行新能源品牌与产品线的重新整合,老一批电动车已经无法跟上时代节奏,而新的SEA平台车型还未正式量产。对于擅长资本操作的吉利而言,与百度的合作对其新能源业务的声量提升有利。而且,SEA架构首台量产车型会首发Mobileye EyeQ5芯片,并采用基于此的感知方案,如果再能在这个架构上融合百度的能力,吉利对此显然并不排斥。
百度亲自下场造车,其实是互联网行业与传统汽车行业不同思维方式冲撞的必然结果。
▎百度×吉利的模式可复制吗?
目前,与百度吉利合作模式类似的,国内还有上汽×阿里、长安×华为、比亚迪×华为等。阿里的能力更多集中于为自动驾驶提供支持的人工智能、云服务等领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自动驾驶整合方案,此处暂且按下。而华为则可能是下一个想要在汽车领域狮子搏兔的存在。
但与百度不同的是,华为的模式更重。它不仅能提供软件,还能提供包括除机械层之外几乎所有的硬件和电子电气架构,几乎只需要有一个能塞下整套方案的“壳”,就能完成一辆完整的智能电动汽车。
所以,对车企而言,华为潜在的侵略性可能比百度要更强。如果过几年华为发现百度在Apollo生态中遭遇的尴尬同样发生在自己身上,与整车厂的联合开发也因为体量不足或技术实力差距过大而带不动,到时候华为极有可能也会选择一个自己能够主导的实体亲自下场。
这并不违背华为“坚决不造车”的承诺,但如果一台车中除了车壳和悬架之外其余都是华为的产品,华为已经完成了事实上的造车。
而把眼光放到国际上,想要进入汽车领域的科技巨头,比如苹果,比如索尼,前者拥有强大的生态与软硬件融合实力,后者则在图像传感器领域领先全球。不管它们将以怎样的模式与现有汽车行业的玩家们展开合作,中国经验都是它们必须要研究的。
所以,百度与吉利合作的成果,不仅汽车行业在观察,全球科技行业同样都在密切关注。
▎写在最后
百度Apollo其实挺强,但是这种做“自动驾驶领域的安卓”的思路,即便放在手机行业都不得不面临异化的结局。在选择不同的代工合作伙伴,指导各大手机厂如何做安卓手机好几年后,谷歌最终也不得不选择做一台打上自家logo的手机,并且接受各家都在做“备胎系统”的现实。
所以,“百度汽车公司”不会是第一家。没有汽车制造商的支持,没有上量的规模,再好的技术方案也只能是PPT和几台小样,无法取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这场汽车行业与科技行业微妙的博弈,如今才刚刚开始。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