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眼的养成
当我们学会像相机那样看世界时,我们就具备了一双摄影眼。通过这双摄影眼去观察,我们就会有意识地对场景中的元素进行取舍,有意识地判断光线对画面的影响,有意识地运用景深来凸显被摄主体,有意识地利用快门速度的变化来表现动感,等等。总而言之,理解摄影眼的特点,善于用摄影眼去观察这个世界,是摄影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当我们学会像相机那样看世界时,我们就具备了一双摄影眼。
当摄影师框取景物时,取景框四周景物的留存和布置情况会极大影响画面。有时一条线的切割、一个点的存在可能都会给画面表现带来消极的影响。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在取景构图时,要尤其注意取景框四周的景物,做到合理取舍。
相机的取景框大多是长方形或方形的,这一客观形状会对画面内景物的布局产生影响。比如说我们熟悉的135相机的长方形取景框,根据横幅和竖幅的不同,边框在横向和竖向上会让画面有不同的视觉呈现:横向边框因为在横向上有更富足的延展空间,因此可以更好地呈现具有横向结构的景物,凸显它们的结构特点;而竖通过虚化形成旋转轨迹,这一手法不仅使画面具有了生动的动静对比效果,而且让这一平凡景色充满了视觉魅力。
清晰凝固瞬间可以揭示形状、结构和细节等特征,但是要想表现出动感,则需要被摄主体显示出与静止时截然不同的姿态,这样凝固瞬间的影像才可能表现出动感效果。比如一块石头,只有当它被扔到空中被清晰凝固时,我们才能感受到它是运动的。
让影像产生动感模糊的方法有很多,首先是要控制快门速度,在此前提下,我们可以保持相机不动,让动体从眼前经过,也可以移动使一个并不运动的被摄体变得模糊。我们还可以随动体移动相机,采用跟着动体移动的跟踪拍摄法;或动体动,我不动,采用相机水平移动的追随拍摄法,以此获得背景模糊、动体清晰,或背景与动体都模糊的丰富动感效果。 在许多人眼里,动体就是运动感特别强烈的大物体,像汽车、飞机、人等,这其实限制了我们的观察范围。生活中的动体非常丰富,而且很值得我们去观察和拍摄,因为它们充满着耐人寻味的趣味。像一扇慢慢打开的门、从沙发上滑下的孩童、在风中摇曳的芦苇草、被风吹动的窗帘、墙壁上晃动的光影、张开的嘴唇都可能产生动感。
培养第三只眼的能力——调整焦距截取画面、控制景物范围(景别)、控制画面的清晰范围(景深)、选择聚焦点(趣味中心),借助这些能力,我们得以使观看变得名副其实——一个趣味点清晰突出,周围模糊淡化的结果。如果我们对画面景物一视同仁,从前景到背景都清晰呈现,那么画面恐怕就会因为缺失中心而使观者视线变得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