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后空虚厌跑,是怎么回事,以及解决方案
发掘力量最深处,点击关注
没经历过厌跑的跑者,其实挺幸福的,经历过厌跑而重新获得动力的跑友,能开悟。
你有没有过跑后倍感空虚的情形出现?甚至开始厌跑?如果你有,说明你正在迈向成熟跑者的路上,突破这个瓶颈,你将成为有激情并有能力应对各种状态的真正大神。
(有时你必须吃很多的苦,才能搞明白自己到底几斤几两。)
一直在顺境,其实是不可能的,有过跑后空虚、迷茫、厌跑,再用下面的方法突破之后,你会有质的飞跃。
我跑过很多比赛,实践过很多训练方式,也曾经遇到过跑后倍感空虚的状态,现在回想起来,大概有几种情况会造成跑完的空虚甚至厌跑,与大家分享。
1、一次跑太多,训练过度后的失落感。
跑后空虚、迷茫、厌跑,有一个很文艺的名字,那就是村上村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所说的“跑者蓝调”。那是他在跑百公里比赛的时候产生的,其实用科学理论来解释非常简单——跑太多了。
一次跑的太多,太过艰苦,身体被疲劳占据,大量的修复信息在大脑中产生。并且,会从心理产生厌恶的情绪,仿佛一瞬间开始怀疑自己这样做的目的和意义。其实想想也会明白,运动后的身体就像战争过后的城市,满目疮痍,任谁都会感到迷茫和焦虑。身体就是你自己的城市,运动太多,你就会觉得重建无从下手。你需要休养生息,让身体用更长的时间来重建。
(疲劳恢复的完整周期,这张图堪称训练控制的九阴真经)
很多人的首马,跑的都比较艰苦,如果是能力不足熬出来的,更加会有这样的体验。要不是其后拿着奖牌嘚瑟,并且受到其他人的鼓励,估计早就放弃不跑了,这种情形很常见,一次不好的体验,毁了本来可能是很好的项目。
很多人跑完百公里都要写文章或者开分享会,因为那一时刻人都会有倾诉的欲望,若无人问津,就会产生失落。
解决方案,其实也很简单,训练中不要盲目上量,不要期待一口吃个胖子,不要在还没有准备好长征的时候就贸然前进,因为如果没有外物的持续鼓励,迎接你的很可能就是透支的身体和空虚的心灵。这时候,你需要从空虚中开悟,你就真的可以改名字叫做“悟空”了。
另外,情绪低落的时候,也不要跑太久或者太大强度,这很容易雪上加霜。状态不好就少跑点儿,强迫完成目标容易得不偿失。一般来说,情绪低落的时候,拿出40%的跑量就可以,让运动的节奏保持连贯即可。月有阴晴圆缺,跑有快慢短长,可持续的进步,永远来自张弛有度,过度训练后的空虚,就是身体的信号,你该松弛了。
跑步老司机的名言:休息也是战斗。为了从一次大的消耗中可尽快恢复,你还一定要注意饮食和休息,饮食不止是吃饱,蛋白质补充要够,休息很关键,每天至少保证八小时睡眠时间。
2、连续作战,徒增厌倦
另一种跑后空虚来自于连续的背靠背比赛,或者连续的艰苦大强度训练,这样很容易造成倦怠,更多情况是心理上的没歇过来。
一次拼搏容易产生成就感,连续拼搏就会积累疲劳甚至抑郁。这就好比生病了必须休息,吃饱了必须要消化一样。在你的比赛中间加入恢复性的轻量化训练,会比一直追求强度难度要好很多。我们常见的误区,就是连续上强度的义和团式的、圣斗士星矢式的,打不死的小强式的硬核重金属训练法。早年专业队常说的三从一大,从难、从严、从实际出发、大运动量,也有这种问题倾向,难怪很多专业运动员退役后再也不碰运动了。
解决方案就是避免连续高强度作战,如果非要背靠背,要把其中的一场作为“主赛”,而另一场则是不追求成绩的“副赛”,连续作战还都要好成绩是不现实的。总之人不可能一直嗨,一首歌从头到尾都是高潮也不好听啊。
3、长期缺少变化后的麻木
也有朋友提到过,跑了一段时间,没意思,麻木了。比如每天10公里,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久而久之好像左手摸右手,好像为了完成任务而跑,好像天天吃西红柿炒鸡蛋,很麻木,也腻了,不想跑了。其实产生这种感觉,最主要就是因为缺少变化。
所有训练,身体都有一个走出舒适区然后适应的过程,刚开始跑,比如10公里对你很困难,跑几次就习惯了,就又回到了舒适区。要想获得跑步长久的动力,一定要走出舒适区,走出舒适区就是变化,无论从速度变化、距离变化还是强度变化等都是可以的。
另外从心理上,重复也会带来倦怠,换个环境跑,换个时间跑,约上朋友跑,买点儿新装备,做交叉训练,换一些新的歌曲……总之,要有改变。说回到科学训练,本身也需要变化,需要不同方式的组合,LSD、速度训练、节奏跑、动作专项训练等都是让你保持长久热情的秘密武器。
参加比赛是很好的解决方案,每次比赛环境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哪怕跑过上百场马拉松,每次也能获得不同的感受。这就是变化带来的价值。其实许多人坚持跑了很多年,也正是因为在不断参加比赛而获得的新鲜感。
4、暂停太久,重启训练的迷茫
好习惯会在21天养成,不跑之后,如果中断超过21天,也会养成不想动的坏习惯。如果你曾经是个高手,长期不跑退步了,甚至忽然有一天变胖,从风华正茂鲜肉变成了中年油腻大叔,那么你很可能会加倍的迷茫和失落。曾经的自己哪去了?要用很长时间来接受跑不进330的事实……
我见过很多变胖了的曾经的高手,可能是因为某些事情重新回到跑步的赛场,那个重启的过程相当艰难。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你需要知道“拳怕少壮”是自然规律。国内第一批跑马拉松的人多半已经不跑了,还在跑的人也早已过了自己的巅峰期,不能和年轻人比速度,只能比经验。不善于飚速度,但是可以比赛场策略,比更多的文化理解。
多数高手都面临着“再也无法超越PB”的情形出现,这时候你需要给自己的目标稍微降档,然后重新获得一个可行的目标和计划,就不会在跑不到既定目标的时候那么空虚了。好汉不提当年勇,说的也是这这种无奈的自然规律。
另一种迷茫是当一个高手很久没训练,想要再次出山时候的迷茫,主要解决的是动力问题,忘掉自己的PB,从零开始,无论过去的成绩怎样,把自己当个初学者,你将再次获得成长的快乐,而不再空虚迷茫。给自己多一些小目标,通过小目标的达成找自信,也可以找朋友监督,打赌,这些都能帮你增加外部动力。
5、高手遇到平台期的突破
还有一种厌跑,就是高手遇到平台期。跑步发展火爆,大神辈出,高水平跑者都会有不断升级打怪的需求。专业运动员,会以大周期和小周期的组合来规划自己的训练,参加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世锦赛,这个就比较复杂,需要专业的教练来指导。其实很多有追求的业余跑者也自己跑步目标的长期规划。
传统训练模式会将训练根据赛季切分成较小的训练单元和周期,强调的是整体逐步提升,这样在遇到瓶颈的时候很难突破。那天看书,一种新型的“板块周期理论”挺值得借鉴。版块儿周期理论是将高密度的训练工作集中在某之中能力和技能上,强调对某些部位进行有选择的连续训练,而不是像传统周期一样同时注重许多技能的同步发展。
举例来说,传统训练模式就像中学教学,数学、物理、化学、语文、政治、英语,一天学好几门,一周多门课程轮流学习。而板块周期的方式则有点儿像专业补习班,比如集中一个礼拜学英语,再集中一个礼拜学语文。使得每项训练都成为一个集中的中周期。这在高水平运动员中被广泛使用。
对高手来说,突破瓶颈除了训练方法,训练氛围也极其重要,加入某个高水平跑步团体,找个势均力敌的队友或者对手,能帮助你突破瓶颈,高手的突破,往往是被逼出来的。“逼出来本身,心理价值高于身体的能力的。”
我见过很多高手,自己训练感觉到了“独孤求败”的境地,或者成绩基本固定在某一范围,但是一旦加入高手训练团体,则有压榨出了更多潜力。
如果你有跑步的懈怠期,不妨看看,究竟是哪类制约因素占了主要部分。对多数人来说,缓一缓让身体休息,或者换换花样是最常见的解决方案。跑的快、远,跑的长久,收获自然到来。
壮士,听说你对此话题感兴趣,留言再走:
黑跑黑话
“从跑后空虚之中走出来,就是升级Level up的过程。”
你将获得身心双重升级。
相关文章:
别忘了点赞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