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为将来
教育,专为将来
陆盼盼
洛阳国际馨翼教育
(一)最初的“缘由”,选择“特教”
2008年毕业那年,我开始了我的“老师”之旅,每天清晨随着孩子们的一声声“老师好”,开启一天愉快的工作,直到2012年底,一个宝宝因为不守秩序,打人,被同班家长反复投诉,园方约家长面聊“劝退”,当时家长几近崩溃的情景直到今天我依旧记忆尤深,面对着家长,除了不停的给家长递纸巾,别的.....,直到送家长走出园门,家长说:这孩子一辈子废了。直到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教育也是那么的无情,把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就这么拒之门外,让一个家庭心灰意冷...
2013年的春节,看了一则新闻,是一位孩子的妈妈说期望可以活的比孩子多一天,因为孩子得了一种叫做“自闭症”的病,终身需要被照顾,我要是走了,孩子咋办。这时候,我想起了那个被劝退的孩子,想到了家长绝望之中说的话。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不是应该有教无类,专为将来吗?可为什么会...
一个机缘巧合,我居然发现有针对“自闭症”孩子的康复教育学校,可她真的好小,第一次走进去,很安静,没有幼儿园的吵吵声,读书声,只有三个孩子,但孩子们的眼睛却是那么的清澈。我问老师,他们以后能上学吗?老师说,通过干预训练可以正常上学,正常生活。就这样,懵懵懂懂的进入了特殊教育行业,那是2013年的4月。这就是当时进入这个行业的初心,能上学吗?一个“能”字,坚定了航行的方向。
教育,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希望通过努力,让孩子们都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最好的未来。
(二)教育“进行中”,身份的转变
有一种“老师”不仅仅是三尺讲台一支笔,桃李满天下,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而是孩子们的“生活导师”,手把手的教他们系扣子、穿衣、扶碗、拿勺子吃饭、脱裤子、上厕所、冲水,成百上千遍的重复,只为孩子会叫“妈妈”...
老师们的开心从来不是谁考满分了,而是心怡今天上课会喊妈妈了,今天我叫明明他答应了,今天辰辰认识苹果了....,就是这微不足道的小事,足以让老师开心的逢人就说,见人就夸。
老师的满足从来不是鲜花、掌声,而是看见我扑过来抱抱,早上把鸡蛋给我吃,放了个寒假依旧记得我,记得把认为最好的糖带给我,不要妈妈非要和我回家...
在成为“妈妈”之前,只是觉得家长很辛苦,我们应该和家长一起努力,让孩子们一天进步一点点,坚信家长的信念,给家长说“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爱”,我们一起努力,孩子会一天天的好起来,有时甚至会抱怨家长,作业怎么又没做?昨天怎么来接的这么晚...
可当自己成为“妈妈”,面对孩子一次次的“生死抉择”、“死里逃生”之后,才真真正正的了解到家长们的“心苦”“心累”,不仅仅有经济上的压力,需要钱的地方真多,多到每个月明明才月初就捉襟见肘,有时甚至怀疑自己记错了日子...还有来自身体上的累,累到回到家躺在沙发上就睡着了,饭也不想吃,但听到孩子的哭声,立马冲过去,瞬间满血复活;一手拿着手机回着工作上的消息,一手把孩子拦在怀里玩玩具;更多的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来自家庭中其他成员的言行举止,可能只是自己认为家庭成员的一个不耐烦的动作就会让自己情绪失控,彻底“爆发”,还有...
而这种“心苦”可能永远不会被第二个人彻底理解,“感同身受”在这里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这种感觉永远不可能“感同身受”。在这里,“倾听”和“支持”是我们能做的两件事,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三)特教之路,任重道远
作为特教教师,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康复教育知识的积累,教学过程的不断总结,还需要教育学相关知识的不断学习,拓展、灵活应用,心理学的支持...
作为特教教师,不仅仅是孩子们的良师,做好孩子的起点评估,阶段测评,授课内容的制定、调整...更是家长的益友,给家长专业的专业支持,答疑解惑的同时作为“倾听者”,听听他们内心的“烦恼”“苦楚”,给予他们“支持”,而这种支持,不仅仅是专业上的支持...,虽然没有办法真正的做到“感同身受”,但我们可以“将心比心”,成为家长心里信任的那个人,成为“疏导者”,帮助家长暂时放下心里负担,放松心情,调整状态,修正航行路线,重新起航。
在教育康复这条路上,放下心中的“杂念”,让我们一起携手努力,把吃过的苦都结成果实,有过的累都变成回馈,感谢自己,带着微笑接住了每一个挑战——只为孩子更好的将来。
这才是教育的真谛,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