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象棋的故事》

本文导读: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荣辱兴衰是非曲直不能由简单的胜负来衡量,人类的善良和情怀远比那些浅薄冰冷的指标更加复杂完美。

《象棋的故事》不仅是茨威格的代表作,还是他生前的最后一篇作品。写完这篇小说之后的1942年,作家就在远离“二战”战火的南美洲,悲愤自杀谢世。

一艘在公海上劈波斩浪的国际邮轮,两个棋艺高超的男人不期而遇,在“我”的劝说下进行了一场意味深长的国际象棋比赛。“我”对这两位高手究竟有多少了解?“我”对这场耐人寻味的棋局有多少感悟?而我们在这个故事里看到了什么?这篇小说如同伟大作家在人生最后时刻留下的深情一瞥,值得读者再三品味,思索。

作者以第一人称“我”开始讲述故事。“我”惊喜地发现国际象棋冠军岑多维奇恰好也在这艘邮轮上。在和他逐步深入的交流中,“我”逐渐探知这位象棋大师的隐秘生活。

岑多维奇并不是因为智力超群、才华横溢才成为国际象棋大师,相反,他不单智力贫乏而且缺乏教养,算是这个世界上最平庸的一个人。他对生活完全没有热情,没有任何人生方向,小时候收养他的牧师安排他干活,他就老老实实慢吞吞地干,没有活干就在那里发呆,什么也不愿做。此外,他还严重缺乏想象力,就算他成为大师,也无法凭着脑子来思考任何棋步。他需要带着一个袖珍棋盘,随时随地复盘摆谱,否则根本无法下棋。

那么,这样一个可以被称为低能的人,又如何能成为象棋大师呢?作家如此解释,“一个人知识面越是有限,他离无限就越近;正是那些表面上看来对世界不闻不问的人,在用他们的特殊材料像蚂蚁一样建造一个奇特的、独一无二的微缩世界。”岑多维奇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把一生的时光都耗在了棋盘上,因为他对其他事情完全没有兴致。

在跻身世界冠军行列后,这位曾经愚钝的少年学会了掩藏缺点,每天滴水不漏地周旋于媒体和仰慕者之间,被荣誉冲昏了头脑,丧失了对别人的起码尊重。很多人嘲笑这位大师的浅薄丑陋无底线,说他一旦走出棋局就像个小丑,“要是一个人压根儿就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曾经有过伦勃朗、贝多芬、但丁和拿破仑,那他不就很容易把自己看作伟人吗?”

而另一位象棋高手B博士的人生经历,则引起了“我”的同情和悲悯。他曾是一位社会精英,因为保护雇主的财产而被纳粹无端拘禁。在此期间,B博士虽然有吃有喝不用服劳役,却要忍受比肉体苦痛更加残忍的孤独和虚无,因为这是纳粹故意为之。在不大的房间里,除了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个洗脸盆,什么都没有。他没有钟表可以判断时间,没有笔可以写字,也没有书可以看,只能每天面对同样纹路的墙纸发呆。

在虚无中熬过三四个月后,B博士壮着胆子从审讯军官的衣兜里偷走了一本袖珍棋谱。从此,他抓住棋谱这根救命稻草,用带条纹的床单和面包制作了简单的棋盘和棋子,每天跟着棋谱复盘,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棋谱中记录的150盘棋上。

几个月后,全部150盘棋都被B博士下了不只二三十次。缺少了新鲜感的他需要新的方法来转移注意力,于是他开始自己与自己对战。

B博士一定没有想到这样分裂出两个自我会有多么危险。当作为黑方思考时,他就要忘记自己作为白方是怎么考虑的。更可怕的是,当B博士从一个摆棋谱的旁观者,变成一个棋局中的棋手时,他就再也不能平淡对待棋局了。“我的两个我中的任何一个,只要另一个我走错一步棋就兴高采烈,得意扬扬,而同时对于自己的漏着则怒容满面,忧心如焚。”

最终,B博士的整个身心都被逼到了这个布满方格的棋盘上,下棋的乐趣变成了下棋的欲望,下棋的欲望又变成了一种强制,一种棋瘾,一种疯狂的愤怒。他从痴迷走向了疯狂!

在邮轮上,B博士起初只是旁观“我们”与大师对弈,在他不动声色地指点下,“我们”竟然和大师下成了和局!于是,“我们”非常想看到有人出面杀一杀那个傲慢粗鄙之人的威风,就劝说他们两人之间对弈一场。于是,两位性格迥异,素未谋面的象棋高手相遇了。

B博士其实并不在意胜负,只是想检验自己长时间在脑袋思考的棋局是否能与真实棋盘对应。对于他来说,脑海中不断翻腾的棋局已经让他受够了,他希望用这局棋做个了断,而不是击败什么冠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