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人民的喜事——今天新的菜市场试营业

福安甘棠人民生活中的大喜事

——今天新的菜市场试营业

昨天夜晚,笔者途经福安甘棠镇政府对面的城外“二环路”,忽见西门安置房前“好事多磨”建设后新的菜市场拆去了工程护围,现场内外灯火通明,环卫工人正在清扫卫生,貌似开建已久的甘棠镇区新的菜市场今天就要开始试营业。经过打听,已得到证实。这是当地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笔者昨夜驻足拍下照片,现让大家先睹为快:

沧海桑田话甘棠,历史变迁忆过往。九百多年前,现为甘棠镇区的地方,曾经是白马河西岸的一片荒芜滩涂。如今的甘棠镇,已成为福安南部的一颗明珠,镶嵌在赛江这条玉带上。

据《甘棠镇志》介绍,我们甘棠镇是由“外围村落兴居在先,甘棠镇区开基在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最早是唐咸通五年(公元864年)的张姓,从福州乌石山迁徙到大留村定居,后来的唐咸通年间(公元860-873年),有先人在倪下村南向牛嘴口山上开建上东庵,而后梁乾化年间(公元911-914年)始见东峰寺开建落成,再到“甘棠洋”围塘造田、筑堡建城。现在甘棠镇所在地的平原,史称“三塘”,其历史可追溯到宋代的围塘造田。据《甘棠堡琐志》(民国16年版)记载,“三塘”之地原为一片滩涂,退潮时一望无垠,渺不见人。

这片滩涂能够被改造为一块富庶之地,离不开九百多年前一位名叫林美和的人。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林美和从长溪赤岸乘船到赛岐一带拜访好友,身临其境目之所击:泛舟滔滔赛江,遥望西岸,退潮之后的滩涂沐浴在金色霞光下,绵延不绝,一马平川,呈现出一派浑然天成的美景。他不由感概,如果将眼前的这块滩涂围塘造地,建房立业,全族乃至全村的人都能从赤岸移居到这里发展,打造一个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岂不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于是,林美和与乡亲们从赤岸迁居至此。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他召集并率领六姓乡亲,经过艰难曲折、反复围塘筑堤60年,终于驯服潮水,围塘成功。并于公元1141-1562年再历经421载的不断改造滩涂,后来的甘棠平原雏形才基本形成,甘棠城也得以在公元1563-1567年间,承蒙当时知县卢仲佃的资助,历时约四年,筑堡开基。明朝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农历十月十四日,甘棠堡围筑建成后,当时就有林、刘、张、薛、郑、陈、邬、倪、朱、金、蒋、蔡、关等24姓人家首先进城定居,开始在甘棠城内安居乐业。

此后,随着按姓划界分田,林美和的家族迁居斗南村,称为“南塘”;朱、金、郑三家因有官宦背景,迁于塘堤中部,称为“官塘”;陈、苏、郑围塘于江边,称为“外塘”。“三塘”人感念知县卢仲佃的恩德,同时也铭记他助工筑堡的功绩,在城内莲池上建立了卢怀莘公生祠,并将官塘改名为“甘棠”。一是因为福安方言“甘棠”与“官塘”谐音,另一方面则取自“见棠思召”的典故,用以纪念开基者。

历经沧海桑田至今的甘棠镇,自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甘棠人民,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正在继往开来建设家乡,走进新时代,追逐富裕梦!

然而,甘棠原有的菜市场建在西门旧城的护城河上,地盘窄小,早已满足不了甘棠人民的生活需求,新建并搬迁菜市场,成了当地人民很高的呼声。近年来,随着西门安置房工作的开展,新的菜市场建设也同时列入规划。由于一些客观上的特殊原因,好事多磨后的新的菜市场,今天终于开始替代原有旧的菜市场,并实现了搬迁和开始试营业。此举当属甘棠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可喜可贺,值得我们共同庆祝:

祝愿甘棠新的菜市场开业顺利,日益繁荣!

祝愿甘棠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