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图讲:四诊合参是中医的基本理论

四诊合参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其重要性医生自己要重视,同时还要适当地向病人做宣传解释,因为现实生活当中有一些病人就相信一个脉象,说你给我切脉,你就得告诉我是什么病,你问他都不开口,有这样的病人啊,老医生遇到的这种情况少一点,因为病人他也看你挺老的,他还尊重点,他也不太敢造次,特别是年轻的医生,来、胳膊一伸,你问他,我找你看病、你问我干嘛。这样的情况,我们就需要对病人做做宣传,我们中医需要四诊合参,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病情,切脉不是不能了解,了解一部分,但是总不如四诊合参全面。当然了,望诊他是跑不掉的,进门就得让你看。但也有的医生呢,在我看来是属于故弄玄虚,他违反了我们中医诊法的原则,不许病人开口,“病家不必开口便知病情”,那是演戏可以这么说,那不是哪出戏里头唱的吗。哎、还真有个别的医生,不是现在(现在也有,有的人学得神乎其神的),这说还是6、70年代,我听说过有这样的医生,是病人告诉的,本来病人想告诉说我什么什么病,好了、这医生不高兴了:你找我看病、还是你自己看病?这医生这样的做法也不对,有可能是有的医生是不是没学过中医的基本理论,还是有些故弄玄虚呢,就不知道了。我不反对,而且必须提倡,通过切脉要了解很多的病情,但是你总不能说,我闭着眼睛看比睁着眼睛看还明白,恐怕不应该是这么看。

当然,我们中医现在也采取了现代一些理化检查指标、一些现代的诊查手段,也要采用。就凭我们传统的四诊你还不想用全了,这恐怕不合适吧,这不是客观的态度,也不是中医的传统理论,更不是对病人负责的做法。

四诊合参的临床运用。要以中医的整体观,进行综合分析,由表及里、辨别疑似、去伪存真、洞察本质、理清关系,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有些复杂的病情,会出现脉证不合、阴盛格阳、阳盛格阴、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实假虚、真虚假等诸证,临床时需充分运用四诊合参,仔细分析,或舍证从脉、或舍脉从证,以抓住疾病本质。对于脉证不一致的,那到底以哪个为主呢?后世医家对此多有心得,如清何梦瑶《医碥·卷五》曰:“凡脉证不合,必有一真一假。如外虽烦热而脉见微弱才,必虚火也;腹虽胀满而脉见微弱才,必胃虚也。虚火虚胀,若勘攻乎?此宜从脉之真虚,不从证之假据也。其本无烦热而脉见洪数者,非火邪也;本无胀滞而脉见弦强者,非内实也。如邪闭经络,既有痛胀等实证可据,则脉之蔝乃假虚,当从证不从脉(应从舌)…”

[卷之五四诊切脉]脉证从舍
凡脉证不相合,必有一真一假,须细辨之。如外虽频热,而脉见微弱者,必虚火也。腹虽胀满,而脉见微弱者,必胃虚也。虚火虚胀,其堪攻乎?此宜从脉之真虚,不从证之假实也。其有本无烦热,而脉见洪数者,非火邪也。本无胀滞,而脉见弦强者,非内实也。无热无胀,其堪泻乎?此宜从证之真虚,不从脉之假实也。如塞邪内伤,或食停气灌,而心腹急痛,以致脉道沉伏,或促或结,此以邪闭经络而然。既有痛胀等实证可掳,则脉之虚乃假虚,当从证不从脉。又若伤塞,四肢厥逆,塞战,而脉见数滑,此由内热格阴。何以知之?以病由传经渐致,并非直中阴经,从无热证转寒之理,既有数滑之脉可据,则外证之虚为假虚,亦从脉不从证也。
《医碥》,清何梦瑶公元1751年中医古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