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天津分社——民主剧场的前世今生(CBD一)

上世纪60-80年代,天津最大的CBD就是和平路,河北区最大的CBD就是建国道,民主剧场原来是CBD中心。德云社选址民主剧场,意味深长。

河北区自古以来就是风水宝地。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设立的海津镇,在河北区地界。明永乐二年,也就是1404年,天津设卫建城,城址选在了南开区。建卫后,天津三卫定额驻兵1.68万人,之后在今天河北区金钟河北岸设锦衣卫指挥使司衙门。由此开始,北运河、海河沿岸相继出现金家窑、辛庄、堤头等几十个村落。明末清初,村落连结成片,摆渡接连海河两岸,街衢道路相通,打破了村落格局,出现粮店街、狮子林、锦衣卫等居民区,基本形成了城市的街镇。清代,天津城内漕运、盐业、屯田等日渐繁荣,商业、金融业逐渐发展,人口剧增,1840年前后,南区区老城厢内人口达9万多人,成为明清两代天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末袁世凯在天津推行“新政”,河北区又一度成为天津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中心,被称为“河北新区”

建国道从清朝康乾时期就是繁荣处所,可谓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五行八作,贩夫走卒、脚行苦力皆在此谋生度日,做买做卖,商铺林立。

1880年以后,建国道被划为殖民租界地,加速了建国道的经济繁荣的脚步。特别是1900年以后,比利时垄断了天津的电车、电灯业务,在天津开始投资经营有轨电车,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公共交通在天津诞生。据档案记载,1906年2月,天津第二条有轨电车(俗称:红牌摩电车)通车,抬升了建国道的商业价值。该条线路由北大关始发,途径金汤桥(东浮桥),沿建国道直达天津东站(天津站)。

这条有轨电车线路的运营,使这段道路上的华人商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商业的繁荣及民居空间的变迁,深刻地改变了建国道以及河北区的近代化进程。从那时起,建国道道路两旁商店林立,戏院、茶楼、饭馆、菜市等商业服务业也比较齐全,为日后这段近百年的知名商业街奠定了基础。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国道成为繁华程度仅次于和平路的一条商业街,因商业和服务业贴近百姓生活,与衣食住行联系紧密,这里也就成了周边居民在计划经济年代的购物天堂,从豆浆油条到宴席佳肴,从日用杂物到百货电料,从鱼肉蔬菜到糖果糕点,从文具年画到图书医药,大到家具器物,小到针头线脑,不管是要券、要票的,还是凭本、限量的,在这里应有尽有,基本都可买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