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水墨写意花鸟画笔墨技法:笔墨篇
一、笔锋使用详解
笔锋的使用是指运用笔锋的不同部位、使转、顺逆方向的各种运动。本文内容摘录自刘绍勇著《写意花鸟画笔墨技法》,农村读物出版社,内容有删节,仅供参考,如需深入学习,请购买正版图书!
1.中锋
又称正锋,执笔较端正,笔锋平铺纸上,保持在线条的中间,画出的线条圆浑、匀整、厚重、含蓄而具有弹性,这是书画中最重要的笔法。常用中锋勾花卉轮廓、叶脉、勾禽鸟的眼、嘴、腿、爪等结构严谨、劲健、丰实的形象。写意花鸟画疏放潇洒,仅用中锋是不够的,必须中侧结合,才能做到横涂竖写、挥洒自如。
2.侧锋
执笔略倾斜,笔锋在线条一侧运行。所画线条不如中锋圆浑,但变化丰富,显得生活活泼,在写意画中具有重要作用,适于表现大型禽鸟的尾羽、点花瓣、叶子和石头等。
3.顺锋
就笔锋运动的方向而言,笔杆倾斜,与行笔的方向一致。运笔时指腕放松,既有按又有拖的动作。如果笔身倾斜大,笔杆在前拖着笔锋行进,拖的力量大于按的力量,称之为拖笔。顺锋的线条光润、流畅,适于画竹竿、柳条、荷梗、虾须等。拖笔舒展、自由,但弹性不强,多作辅助用笔,不可用得过多。
4.逆锋
又称戳笔,笔锋在前,笔杆在后,笔杆倾斜方向与运行方向相反,逆向前进。这种笔法常与捻笔、翻笔动作想配合,线条富于变化。笔锋受阻较大,笔谊时聚时散,产生一种苍老、粗糙的效果,适合于画石头、枝干、粗藤等。
5.裹锋
就是将笔锋裹束在一起。有两种方面,一种是捻动笔杆裹锋,一种是腕转笔裹锋。裹锋是运行中的瞬间状态,锋还会散开,再重新裹束。所画的线线有缠捻的感觉,使墨色浓淡也交替变化,适于画藤蔓等。
6.散锋
又称破笔,将笔锋破散开作画,一是调墨时在调色盘上按一按,将锋散开,一是在运笔时使锋自然散开。这两种方法常结合使用。散锋线条松散、轻飘、零碎,适合表现羽毛、芦花、细草、破碎的叶子等。
7.滚锋
笔锋翻滚运行。笔锋平卧,笔身几乎平躺,笔杆带动笔锋向一个方向滚动,使笔头的披毫与纸面接触,充分利用笔头上的墨色,常用这种方法画花瓣、石头纹理、粗树干等。
8.掠笔
笔身倾斜,笔锋轻触纸面,渐按至笔腹,然后侧锋迅速挑起,这些动作要连贯,速度较快,一掠而过。多用于处理较虚或飘动的形象,如画被风吹拂的树叶,小块剥落的石纹等。
9.揉笔
笔腹着纸,向笔根处用力,力量可大可小,或顺时针,或逆时针,以笔端为圆心,旋转运行。这种笔法能产生柔和、润光的效果,多表现圆的形象,如葡萄、荔枝、枇杷果、圆形叶子、小鸡、花瓣等。
10.战笔
又称颤笔。笔锋或正或仿,以笔锋至笔腹之间触纸,自然颤动运行,使便条忽实忽虚,或连或断,形成苍老毛涩的效果。一般表现硬质粗糙、厚重干枯的形象。如枯木、坚硬的石头。利用小笔锋颤动,画草本花,也能出现一种特殊的效果。
11.点笔
用笔锋触纸,笔杆垂直下按,或者略为倾斜一些,力量一般不很大,触纸后立即抬起。用新笔点成尖点、用秃笔点成圆点。常用于点苔点、禽鸟身上的斑点等。
12.厾笔
用笔锋、笔腹同时触纸,着力于笔腹,按的力量比较大一些。厾笔是大点,可尖可圆,有时也和揉笔结合使用,常用这种笔法点大苔点、点叶子、花瓣和禽鸟羽毛。
13.皴笔
笔杆略倾斜,笔锋、笔腹触纸,以线或面的各种笔法的组合,称之为皴。写意花鸟画不像山水画有那么多具体皴法,皴笔也比较概括,大体可分为:拖笔线皴、竖画横皴、侧锋面皴、掠笔面皴、横笔点皴、散笔线皴等。一般用来表现树干、石头的阴阳、凹凸、纹理,以突出物象的立体感、重量感和质感。
14.擦笔
笔杆倾斜,侧锋枯笔平躺于纸上,指腕放松,腕子轻轻摆,触纸轻轻摩擦,向笔身两侧运动,力量比较均匀,在纸上不留明显的笔痕。擦笔常与皴笔结合使用,以加强中间色调、立体感、粗糙感、模糊感,是皴法的辅助用笔。
15.顿笔
笔身用力下按,根据需要按到不同的部位,下按轻者称为驻笔。顿笔使线条加粗成节状,或通过顿笔改变运行方向。这种笔法适用于画竹节、藤节、鹤、鹭鸶的骨节、树疤等。
16.挫笔
运笔行进中,稍一停顿,然后向后行笔,再从原路或略错开一些向前推进。这一停顿、一退、一进的用笔方法,就是挫笔。挫笔以加强线的节奏变化,同时进行蓄力,作再一次发力的准备。这种笔法主要表现木本的枝干、石头的棱角转折。
17.转笔
以腕发力,腕转笔提,笔杆随势倾斜,笔锋顺势转换方向。转笔需要注意轻重徐疾,这种笔法常与其它笔法配合使用,表现剑形长叶、枝干、藤蔓竺。
18.折笔
有两种表现方法,一是在运笔过程中,通过顿、驻,稍一停笔,改变行笔方向;另一种是运笔稍一停,立即翻笔,用笔的另一侧触纸,改变行笔方向再运行。这种笔法主要表现平实、方硬、有棱角的形象,经常与转笔结合使用。
19.簇笔
似散锋,笔不倾斜,垂直下落,锋散开,触纸后笔毫都向外弯曲,然后立即离纸,一笔下去形成许多碎点,形态大小不匀,取得笔少意繁的效果。常用于画树叶。
20.剔笔
以笔端或笔腹用力,重按于纸上,欲放先收,然后迅速挑起出锋,用笔要果断不可重复,这种笔法表现一种犀利的形象,如画剑形短草、枝上的硬刺等。
21.斫笔
斫是砍的意思。笔锋斜倾迅速从空中向纸面斜着砍下,触纸后仍运行一段,形成起笔虚,收笔实的效果,如刀斧劈木板状,但是与斧劈皴法的用笔正相反,常用这种笔法画坡石、树木的皴纹。
22.摔笔
笔身平躺,卧锋上下运动,拍打成长点。起落笔要果断、有弹性,触纸后立即抬起,可实可虚,多表现苔草或坡石皴纹。
23.撇笔
笔锋或中或侧,轻入纸再渐按重,最后撇出,动作连贯迅速,如行书写撇的动作。撇笔与掠笔相似,但掠笔较虚,撇笔较实。常用于画小叶子、石头纹理,尤其是多用它表现风中的小长叶。
以上为写意花鸟画中的主要的笔法,这些笔法在作品常常结合使用。
二、用墨
作画讲究用笔,还须注重用墨,清代画家王原祁说:“用笔用墨,相为表里。”有墨无笔,缺少筋料;有笔无墨,缺少血肉。
关于墨色变化,有“五墨六彩”之说,五墨是指焦、浓、重、淡、清,这是墨阶,运用它的构成搭配,使面面形成节奏和旋律。六彩是指黑、白、浓、淡、干、湿,是画中用墨变化的要素,使墨具有丰富色彩的表现力。
墨法就是用墨的技法,墨法离不开水法,它直接关系到用墨的效果,所以这里将水法归入墨法之中。
蘸墨法
即调墨的方法,一般要求,笔头上的墨不可均匀,要有浓、淡、干、湿,这就要研究蘸墨的具体方法。
笔端蘸墨:蘸水后,笔前端蘸墨,在调色盘上按一按,使墨色从笔端至笔根,由深逐渐变浅。无论是正锋顺用,还是侧锋用,都会出现浓淡变化。
笔腹蘸墨:蘸水后,笔腹蘸墨,然后在调色盘上按一按,使墨色从笔腹至笔端,由深至浅逐渐过渡。正锋顺用和侧锋侧用的黑色效果,与笔端蘸墨的墨色变化正好相反。这两种蘸墨是极为常见的方法。
笔侧蘸墨:先蘸淡墨并将笔头轻轻压扁,然后用一侧或两侧蘸浓墨,画出的线条是一边深一边浅,或两边深中间浅。常用一侧蘸墨的方法画枝干、藤蔓,用两侧蘸的方法画竹竿等。
蘸水:蘸浓墨后,笔端蘸水,墨被水冲向笔腹,使笔锋至笔腹由浅渐深。可以连续用蘸水法作画。笔端蘸水和笔腹蘸墨都是笔端浅笔腹浓,但是,笔端蘸水画出的形象更显得光泽透明。常用这种方法画叶子、葡萄、兰花和花瓣、小鸡、小鸟等。
滴水:方法很灵活,先蘸浓墨,需要笔的哪一部分汪些,就用别一支笔蘸清水滴在哪一部位上,可多次滴水。可以滴水在笔根、笔腹一侧、笔腹两侧,使水墨和谐,滴水后笔中水分较大,画出的轮廓较模糊。
用墨法
用墨法是指在纸上运用墨的技法,包括用水的方法,与蘸墨法不同的是在纸上“作文章”。用墨法有破墨、积墨、泼墨、焦墨、冲墨、水渍、渗墨等。
破墨:通过墨与墨的冲撞、渗化,使原来的墨迹产生新的变化。具体方法有以浓破淡、以淡破浓、以干破湿、以湿破干。
积墨:通常由淡墨到浓墨,以不同的墨色笔触交错、层层积上去。先用淡墨画,干后或九成干,再往上皴点第二层墨。一遍一遍积上去,直到满意。不可平涂,要见笔。
泼墨:将调好的墨泼在纸上,根据泼成的形状,加以进一步的构想,随机应变,顺势点写而成。这种墨法不拘泥于小节,适合表现形体较大,可以灵活随意一些的形象。
焦墨:焦墨水分很少,浓黑发亮,作画易出飞白,能产生一种特殊效果。这种用墨方法,不是靠墨色浓淡变化来表现,而是通过线条的粗细、轻重、虚实,来表现花鸟形象和空间层次的。
冲墨:先用浓墨画,未干时用清水在墨上点或或将水滴在浓墨上,被水冲开的部位,墨色就浅了许多,一部分墨随水洇出,产生了一些特殊的斑纹效果,增加墨色变化的趣味。冲墨可以一遍可以以数遍。
水渍:落墨后水渗出墨外,再接第二笔,第一次落墨渗出的水,将第二次落的墨排斥开,两笔之间留出水迹。渗出的水迹越宽,水渍效果越明显。常用此法画花冠、禽鸟羽毛等,用墨时要一笔笔画上去,不可反复涂抹。
渗墨:饱蘸水和墨,落墨后用力重按,然后反复在原地提按,使墨随水渗化出去,提按次数越多,重按时间越长,渗化的墨迹越宽,渗化的外轮廓变化丰富,厚实而不板滞。
墨染:墨中水分较大,一笔接一笔地涂上去,可以平涂也可以分出深浅,墨色和谐滋润。墨染主要为表现物象的阴阳、凹凸,加强黑白对比,以突出花鸟形象的立体感、质感或层次感。要想墨染得均匀,可先用水将纸喷湿或刷湿,然后用调匀的墨平涂,这样会不见笔触。
以上是写意花鸟画中常用的墨法,必须在绘画实践中加深理解和逐步掌握。另外,笔法与墨法是统一的而不是孤立的,笔中有墨,墨中有笔,只有笔墨配合一致,相互生发,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