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FI | 超声伪像超声考试重点笔记
声像图伪像(伪差,artifact)是指超声显示的断层图像与其相应解剖断面图像之间存在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声像图中回声信息特殊的增添、减少或失真。伪像(伪差)在声像图中十分常见。理论上讲几乎任何声像图上都存在一定的伪像(伪差)。而且,任何先进的现代超声诊断仪均无例外,只是伪像在声像图上表现的形式和程度上有差别而已。识别超声伪像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可以避免伪像可能引起的误诊和漏诊;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某些特征的伪像帮助诊断,提高我们对于某些特殊病变成分或结构的识别能力。我们不仅善于识别超声伪像的种种表现,还有必要了解这些伪像产生的物理基础。灰阶超声伪像产生的原因和种类繁多(参考考试大纲第四页),这再次说明伪像的常见性。重点叙述如下:混响伪像产生的条件:超声垂直照射到平整的界面如胸壁、腹壁上,超声波在探头和界面之间来回反射,引起多次反射。混响的形态呈等距离多条回声,回声强度依深度递减。较弱的混响,可使胆囊、膀胱、肝、肾等器官的表浅部位出现假回声;强烈的混响多见于含气的肺和肠腔表面,产生强烈的多次反射伴有后方声影,俗称“气体反射”。1、适当测动探头,使声束勿垂直于胸壁或腹壁,可减少这种伪像;2、加压探测,可见多次反射的间距缩小,减压探测又可见间距加大。总之,将探头适当侧动,并适当加压,可观察到反射的变化,从而识别混响伪像。二、多次内部混响(multiple internal reverberations)超声束在器官组织的异物内(亦称“靶”内,如节育器、胆固醇结晶内)来回反射,产生特征性的彗星尾征。此现象称内部混响。亦称部分容积效应伪像,产生的原因是:超声束较宽,即超声断层扫描时断层较厚引起。例如,肝的小囊肿内可能出现一些点状回声(来自小囊肿旁的部分肝实质)。由主声束以外的旁瓣反射造成。在结石、肠气等强回声两侧出现“披纱征”或“狗耳样”图形,即属旁瓣伪像。旁瓣现象在有些低档的超声仪器和探头比较严重,使图象的清晰度较差。在超声扫描成象中,当声束遇到强反射(如含气肺)或声衰减程度很高的物质(如瘢痕、结石、钙化)时,在其后方出现条带状无回声区即声影。边界清晰的声影(clear shadow)对识别瘢痕、结石、钙化灶和骨骼时很有帮肋;边缘模糊的声影(dirty shadow)常是气体反射或彗星尾征的伴随现象。在超声扫描成像中,当声速通过声衰减甚小的器官或病变(如胆囊、膀胱、囊肿)时其后方回声增强。利用后方回声增强,通常可以鉴别液性与实性病变。声束通过囊肿边缘或肾上、下级侧边时,可以由于折射(入射角度超过临界角)而产生边缘声影或侧边“回声失落”。改变扫查角度有助于识别这种伪像。边缘声影也见于细小的血管和主胰管的横断面,呈小等号“=”而非小圆形。当肋缘下向上扫查右肝和横膈时,声束遇到膈—肺界面会发生全反射和镜面伪像。通常声像图上,膈下出现肝实质回声(实象),膈上出现对称性的肝实质回声(虚象或伪像);若膈下的肝内有一肿瘤或囊肿回声(实象),膈上对称部位也会出现一个相应的肿瘤或囊肿回声(虚象或伪像)。声像图上虚象总是位于实象深方。右侧胸腔积液时,膈—肺界面被膈—胸水界面取代,只能显示膈下肝脏和膈上胸水,上述镜面反射消失,镜面伪像不可能存在。仅在腹部横断面扫查时(靠近正中线)才出现。例如:下腹部子宫横断面,可能使宫内的单胎囊出现重复图象,从而误诊为“双胎妊娠”。将探头方向改为矢状断面扫查,上述胎囊重复伪像消失。超声诊断仪示屏上的厘米标志(电子尺)是按人体平均软组织声速1540m/s来设定的。通常,对肝、脾、子宫、囊肿及脓肿等进行测量,不会产生明显的误差。但是对于声速过低的组织(如大的脂肪瘤),就会测值过大(误差);对于声速很高的组织(如胎儿股骨长径测量),必须注意正确的超声测量技术(使声束垂直于胎儿股骨,不可使声束平行地穿过股骨长轴测量),否则引测值过大的误差。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CDFI)和频谱图的常见伪像及识别例如,为了敏感地显示乳腺癌或甲状腺肿物内彩色血流信号并测速,应选择至少7~7.5MHz的线阵探头;为了显示人肝内门静脉彩色血流信号,可采用3~3.5MHz凸阵探头;为了显示心脏及大血管高速血流信号,宜选用2.5~3.5MHz探头。由于CDFI的显示有明显的角度依赖性(Cosθ90。=0),因此在显示诸如主动脉血流时,应尽可能使探头声束不要垂直于血流方向(使θ<60。),否则易产生少血流或无血流信号的假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