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征文|我的语文老师高俊宝

征文启事|影响我一生的好老师

世事皆归文,明灭相知路

——记我的语文老师

作者:高恩霖

如果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对老师称职的最基本定义,那么,能够言传身教、立己达人便是尽善尽美的诠释了。
我有幸在初中时遇到高俊宝老师,他与我同姓,可见缘分早已定下。高老师教我们语文,又是班主任,他讲课生动活泼、极富想象,又时常天马行空,一节40分钟的课,总是匆匆过去。
可谁能想到我对他的误解却长达初中三年,随后的高中三年我们几乎没有联系,冰冷的关系维持了整整6年。
那时,他谦恭和善,淡然寡言,对教学和世事有独到的见解;而我恰逢青春叛逆,自命不凡,觉得他太过于特立独行,不像个能带得出成绩的好老师。他喜欢分享每日的所见所感以及平时读到的名作名句,我却觉得他上课不循着课本,触类旁通的知识太多。他强调培养我们的阅读语感和写作思维,我宁愿背资料书上现成的答题模板,以为这样才能达到显著提分的效果。
我自诩自己作文水平超高,不仅对他的教学方式心存不满,甚至在周记中故意冷嘲热讽。可能高老师一直看好我的语文能力,所以不断地包容我各种桀骜不驯的行为,陪伴着我们成长,静静等待着花儿开放。而我一直漠视他的包容,一再地触碰他的底线。
待我步入高中,逐渐地收敛心性,不再像从前那般浮躁好强;当我更多了解世界,思想愈渐深入时,我才发现我有多么渴望他的语文课,以至于渴望都变成了一种奢求。因为我慢慢地发现,当过度模板化的教学体系甚嚣尘上时,就连写作文都有了固定的模式,而他循循善诱且独到的方法却是一股清流。可这股清流却要顶着双重压力,高老师既要在不被理解中坚持本心、坚守自己的教学方式,又要教出成绩,符合学生和家长的预期。而我曾经的“不配合”,无疑增加了他的负担。
后来的我更深刻体会到语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可以用答题模板暂时获取高分,却无法用模板去面对所有的问题,更不可能在模板中体悟真正语言文字的魅力。所以高老师在我们初中---文学素养铸就的黄金时期,就一直在坚持着“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理念,生怕扼杀了我们对文字的向往。想起那时的叛逆,心中唯余痛悔。
初一时我嫌当组长太累又不满他分给我的组员,可已被任命而不得不当,我便在作文中借“菊,花之隐逸者也。”说:既然不满世事安排,何必含怨硬撑,宁做隐逸者。而他却告诉我:何不以己为标杆,影响他人,除去心中不满。现在想来是老师看重我,希望我能积极地影响基础较薄弱的同学。而我总觉得他在刻意刁难。
高老师知道我喜欢写诗,一直鼓励我跟他多多交流,他还在课堂上分享他写的诗歌,借以抛砖引玉。那时我一直看不惯他的作风,觉得这就是耽误课堂时间,对他的鼓励不予理睬。到高中时我很后悔,我写的诗竟无人欣赏,写诗的情致也淹没在高强度的学习里了。后知后觉,也是一份难得的收获。回首初中种种过往,往昔的鼓励和如今的默然,终是意难平。当时正是飞絮时节,想起两年前的暮春,高老师也曾让我们以飞絮为题写一首诗,而今飞絮又起,却已无人顾念。一时间思绪飞涌,一首诗瞬间于笔下流淌,时过境迁,我的心境早已不同。我便寻着这个理由把诗发给了高老师,希望化解我们之间的尴尬。我心中还是有着些自傲,始终不愿把道歉说出口,许是高老师被我伤的太深,他便一直没有回过我的消息---他也在守着他的原则。我觉得我们人生的交集可能就此了断了,就像路已走完了大半,无法回头。
我对他的误解恰如世人不解嵇康,群吏不懂渊明,可等到懂得的那一天的时候,早已物是人非,再难寻觅。
直到今年高考后,正值端午临近,我便和同学带着绿豆糕回校探望老师,可偏偏迟到了一步,高老师已经下班了。我们便把绿豆糕留在他的桌子上,我突然发现他桌子上还摆着一张“我爱背诵”,日期就是当天的。“我爱背诵”还是高老师从我们那一届就开始自己编排的资料,他从每位同学的作文、周记和摘抄,以及他自己有感而发写的一些小文段和名著中,精选出一些文段。一字一句地打成文档,每周印发给同学们品读和背诵。看到那一张“我爱背诵”,仿佛时间又重回三年前,但那种回忆夹杂着往昔的误解和苦涩。
数年如一日的坚持,无数个被额外付出的寓教于乐的小时,都是我们高老师优秀的见证。他教的班的语文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省市的作文比赛中,也是他的学生获奖最多,而我也有幸获得不少奖项。他把我们那一届所有的“我爱背诵”和优秀作文整理成册,本想印刷成册送给每一位同学。袁校长得知后大为赞赏,帮助高老师做成书籍送给我们每一位同学,还送给每一位教师,一为毕业纪念,二为借此鼓励老师们向高老师学习。我想起高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只求耕耘,不问收获”。只要过程问心无愧,结果自然水到渠成,这也是他说的。现如今高老师早已被评上高级教师,还被校长任命为校刊的编辑。
所幸上天眷顾,高老师竟主动在qq上问起我的高考情况,我终于得以和他好好地聊上几句。还好我的高考成绩理想,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
在交谈中,长达六年的矛盾得到了化解。而最终我们完全消除以往一切的“隔阂”还是缘于文字。
加了高老师微信后,我发现高老师每日坚持在朋友圈发表“今日点滴事”,尽管我已不能重回他的课堂,但我还是能从他每日的文字中感受到思想的火花。我们交谈后的那天,他在“今日点滴事”中说,觉得初中三年有愧于我,可能是方式不对,没能让我的语文取得更优异的成绩。我看后热泪盈眶,一直以为他曾经因着我的叛逆而失望惋惜,可不曾想,高老师看似冷漠的背后是对我不尽的关怀,甚至把我的“不听话”归结为他教育方式的不成熟。
现在,在他的影响下,我也开始坚持每日记录一点点思想的火花,记下生活中每一件给我感触的小事。于是我们在朋友圈互相点赞、评论。尽管只是寥寥数语,却仿佛在一瞬间成了多年好友。
我觉得我们像“君子之交淡如水”,古人有一笔勾销爱恨,我们是文字消解前嫌。
曾经我们因着文字彼此交锋、分歧,而今也是借着文字重归于好,且更胜从前。时间轴在我们之间延展三年,三年,高老师从被误解变成被尊敬,我也从众多学子中挤入名牌大学。念及此,感慨颇深,我便这样写着我的“每日点滴事”:“我庆幸我们都没有过上那种一眼看到头的日子,总能在三点一线的生活中寻觅不一样的火花。也只有走过才知道,风风雨雨,还有往昔同辈之间的冷眼---在任何年龄段都是有的,这些我们都不会忘记,但在前行路上,我们会选择忘记。”
我一直想着为什么我心中一直对文字,这种人世间极为温暖的表达方式,有一种不一样的牵绊。我平时热衷于写写文段,编点小诗,揣摩词句组合间带来的美感,还总容易被一些常人看起来不相干的语句惹得心潮澎湃或是痛彻心扉,以至于我时常忘了语文还是一门应试科目。细想来,这都是高老师在三年中给我们奠定的基础,他在潜移默化中浸润我们的心灵,让我真正明白语文是什么。他写着他的短诗或长诗、感想以及文段,花着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去整理那些摘抄名句,做着他自认为语文老师应该做的事。有时他看起来似乎在做无用功,但只有相识才知道,他是一直在认真地做自己,潜心地做学问。
如果说海桑的“静悄悄的做人,像早晨一样清白。”是追寻一种自然闲适的平淡生活,我想高老师便是“携清心从教,像月华一样纯粹”,是归回于一种对教育的虔诚。
愈走愈发现,我们有太多相似的追求。便是一面陷在世事泥沼中真真实实地活着;一面久醉在文字长河里,朦朦胧胧地做灵魂的打捞者,而高老师是示范者,是引渡人,带领我们“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亘远长阔的流光中,打捞曾经失落的自己,寻觅真、善、美。
共鸣于高老师语段中这样的一句话:“人到世间走一遭也是这个道理吧:取一瓢饮的背景是弱水三千,得一人心的背景是于千万人里。”高中三年的我一直在忧心着,不知道得我这样的一人心,他是否介意,而现在的我已然知道了答案。这句话同样映射着他的人生态度,也影响着我的生命追求,这样看来,高老师是我以前的老师,也是我以后的老师。
高老师这般诗意生活恰是我想要的模样。我便赶紧趁假期提起笔,让自己从六年的负担与迷惘中,再次恋上生活与文字,笔下有诗有歌,有梦里花落。
还有寒冬的冰雪融释,青草生于河岸----这或许就是老师和家长想要的模样吧。

来源:文乡枞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