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慎吾伤寒论讲义:凡病阴阳自和者必自愈(58条)
凡病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原文】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征引】
魏荔彤:上三'若'字作“或'字看,下一'若'字作“当'字者。
山田宗俊:“凡病”二字,广赅三阳诸证言之。“若亡血、亡律液”六字,上文汗、吐、下之所致。如用麻黄汤致衄,用抵当桃核承气以下血,所谓亡血也。如下条大下后复发汗致小便不利,所谓亡津液。一说以呕血、便血为亡血,以自汗、盗汗为亡津液,非也。此等悉证岂有自愈之理乎?阴阳指表里言之也,言既有共病,而施其治虽有致一时之虚者,然以表里既和之故,不必俟补而虚其自复也。方有执、刘栋并云:阴阳以脉而言非也。
张锡驹:此论汗、吐、下三法不可误用也。盖汗、吐、下三法皆所以亡血亡津液者也,用之不当,不惟亡血它津液,而亡阴亡阳也。用之得宜,虽亡血亡津液而亦能和阴和阳也,故曰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讲义】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是说明三阳病为有余之病,亡血,亡津液是说三阴病(为不足之病)之来历。
“阴阳”总括表里气血寒热虚实而言,病者偏也。治病者,救偏也。阴阳自和者,谓不偏也。阴阳不偏必自愈。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附注】
本条大义重在病愈之理,不在治愈之法,谓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为不易之理耳。至于如何和其阴阳,乃以次各条所示者也,故本条可视下次各条应变之总纲。
阴阳之和有用去毒之法者,有用补虚之法者,有两法合用者,有先后分用者,但无论如何,总以使体热津液无偏多偏少之虞为自和。
小结:
本条讲疾病痊愈的道理:对待所有的疾病,用的一切治疗方法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体达到阴阳自和的状态。
病者偏也。
疾病是人体阴阳的偏颇、失调,如六气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太过或不及便为“六淫”,为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邪气侵犯人体而致病;人有七情,为喜怒哀思悲恐惊,如果这些情志活动过于强烈、失调,便会引起人体内脏腑气血失调而导致疾病。
治病者,救偏也。我们治疗疾病的目标也就是纠正这些偏颇,使病人回到阴阳自和的状态。
阴阳自和者,谓不偏也。阴阳不偏必自愈。在临床上或用药物治疗,或用针灸治疗,或用饮食调补、休息疗养来使人体正气自复,阴阳自和,但不能盲目滥用药物、针灸;
如张锡驹所言“汗、吐、下三法皆所以亡血亡津液者也,用之不当,不惟亡血它津液,而亡阴亡阳也”,前人有言“五谷之气以养人,胜于药石”,《黄帝内经》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待人体阴阳得和,便不可滥用药物,可以通过饮食调补、休息疗养使人体自身功能恢复。
注:本文选摘自《陈慎吾伤寒论讲义》,陈慎吾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8.11。封面图来源于公众号图库,本公众号旨在传播中医文化和学习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