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高端,小米为啥能赚大钱?
十年前,小米横空出世,雷军穿着“乔布斯”的牛仔裤和高领羊毛衫,宣讲第一代小米手机,彼时的iPhone还没有红透,而诺基亚、黑莓尚没有死透,刚出生的小米好像一个婴儿,需要加倍照顾对待,同时,雷军打出“情怀”牌,喊出建设生态圈,不靠硬件赚钱等口号。显然,这些思维非常超前,以至于消费者都认为雷军可能是个大话王。直到大家花1999元买到高配的小米手机之后,类似的声音才渐渐消除。十年之后,小米公布销售数据,一路成为全球出货量第二的手机厂商。如此情况牵扯到很多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小米公司和雷军本人都赚了大钱,雷军偶尔还能荣膺中国首富,且毫不掩饰自己“挺有钱”,以至于,他们决定给首批用户返还价值1999元的小米商城购物券,自我调侃道:感谢这批用户借钱给他们,现在只是“还债”而已。
相比于华为手机的尴尬境地,现在的小米和雷军可谓春风得意。在最新款高端机MIX4的发布会上,雷军再次喊出大话:三年内,做到全球出货第一。相信依现在的威望,雷军没必要打肿脸充高调,他应该是想迎合消费者期待:如果不喊出全球第一的目标,势必会有人觉得小米胆怯了。现在,小米出货量落后三星两个百分点,只是大家都清楚:智能手机的决胜局不止于这2%。
冲击高端,小米为啥能屡败屡战?
毫无疑问,小米在过去十年的确进步明显,从出货量上来看,其CQ2出货量达到5310万台,同比增长86.6%;从品牌识别度上来看,不仅在中国市场家喻户晓吃得开,在欧洲一些市场的占有率也非常靠前。现如今,小米已经取代华为,成为中国手机的扛把子,肩负着同苹果、三星缠斗的重要使命。显然,在出货量上追赶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指标,要知道,苹果就像一朵巨大的乌云,笼罩着整个智能手机市场和其他的竞争者,他们虽然出货量落后于小米和三星,但利润却高出两者总和的几倍,实在有点儿恐怖。
基于此,小米真要同三星、苹果缠斗,还是要从利润率上着手,冲击高端是必由之路,而这几乎是中国手机品牌的最大命门,需要长期战斗。
其实,回顾小米脱颖而出之路,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他们一直保有“冲击高端”的决心,几乎是屡败屡战。同时期的竞争者,如中兴、小辣椒、锤子、魅族,还有大量互联网的特供机,只是想把自家手机定位于流量入口,对冲击高端并没有兴趣,但他们着实忽略了移动互联网的潜在富饶以及消费者之于高端硬件的强烈渴求,也正因如此,他们在过把瘾之后就黯然退场。相比之下,雷军的战略布局更加长远,在深刻理解移动互联网的潜力之后,坚持升级软硬件、拓展生态圈。小米首先用情怀和1999元的价格完成市场培育,对于买不起iPhone的年轻人来讲,1999元简直是良心价位,他们用小米打开了移动互联网的大门。而对于小米来讲,首批手机最大目的不是赚钱,而是把大量“手头不宽裕的消费者”拉入到一个新的互联网世界,接着再给他们配套耳机、音箱、家居和机器人,这些生态产品都给小米带来利润,补给其创新。
想当初,小米创业期他们先通过网上预定,拿到预付款,然后,才能向材料商、组装厂支付代工费,而且没有线下实体店。说雷军空手套白狼有点儿过分,但大概就是这么回事。好在,小米知道感恩。现在,他们已经有了一点点积累,于是不再吝啬研发,冲击高端的战斗也越来越猛烈。比如MIX4采用了CUP全面屏,这块屏幕于2018年立项,经100多位工程师打磨,研发费用高达5个亿。除此之外,MIX4还采用了很多新技术以及超靓的陶瓷机身,可见是下了血本。当然,能否成功冲进高端,还要看市场反应。
守住命门,小米冲击高端的隐忧
小米和雷军依靠生态、情怀、创新赚到了很多钱。现在,他们账上的现金超过1000亿元,这让雷军有了更多选择,除了要在手机领域冲击高端之外,他们还把生意拓展到机器人市场。前不久,小米发布了第一代仿生机器人,它有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名字叫“铁蛋”,发布会上雷军现场“遛狗”:铁蛋能跑、能跳、能翻跟头,配备了极高端的硬件和大量传感器,包括触摸传感器、环境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等等。相信“铁蛋”会带给其新的财路。
无论是手机销量增长,还是铁蛋的成功发布,又或是小米强势杀入汽车领域,都让雷军的公众形象,风流到顶点。基于现有的成绩,他应该大概率会在中国电子产业青史留名,但业内人士都清楚,小米的风光也暗藏着隐忧,赚大钱也不是企业经营的唯一目标。品牌是否具有审美性,产品技术是否具有行业统治力,才是企业家们迫切要追求的人生目标,显然,小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是MIX4的产能问题。事实上,雷军早已经暗示MIX4产能不足。要知道,华为遭遇制裁,最大受益者不是小米,而是苹果。
iPhone12销售非常强劲,整个产业链都在集中精力应付日益高涨的出货需求,加之,很多买不起iPhone12的消费者,会先考虑iPhone11,而非MIX4或者其他正在冲过来的高端机。此外,高端手机生产需要高端的实验室、测试设备、车间环境、庞大的数据系统等等,需要持续多年的深耕。即便一些供应商想吃下“小米的高端大单”,也没有办法在短期内完成产业链建设。况且,MIX4的市场反应还未可知,更没有办法形成iPhone系列持续的订单规模。
其次,小米的渠道建设也需要时间,最早他们只有网络销售,与其说是情怀,倒不如说是无奈,如今线下门店增长速度很快,目前已有8000家,但依旧无法和老牌的高端品牌相抗衡,而门店这种东西最耗费时间。最后,也是最致命最长期的隐忧,现在小米玩得很High,但均是借助于开源系统,并没有任何底层的突破,而且基于华为的惨痛教训,冲向高端最大的障碍是美国政府,不知道小米会不会重蹈华为的覆辙,又或许能走出一条新路。(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