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静:停不下的脚步和云朵
华静:停不下的脚步和云朵
一
○
多年前,初见华静,我的第一印象,她是个淑女,谈吐温文尔雅,待人彬彬有礼。交往多了,我的第二印象,她又是个才女,诗文、绘画、诵读样样皆通。她身在京城,任《中国国门时报》副总编辑,公务繁杂,不像吾等闲人,可以安下心来,秉笔书写,只有忙中偷闲,方可延续她喜欢的文学创作。即便如此,我仍时不时从报刊中拜读到她的大作。每每读到她如潺潺流水般温馨的散文,如绵绵绿野般生机的游记,如层层山峦般鲜明的特写,如朵朵行云般纵情的随笔 ,我都会感受到一位女作家文字的独特魅力。
几个月前,得悉华静年内将有“华静文丛”三卷问世,惊叹之余,讨来书稿电子版,一睹为快。读过之后,愈发领悟到文如其人的哲理之所在,她对文学的追求犹如停不下来脚步,她对生活的热爱就像停不下来的云朵。若用一句话概括,这就是我对华静及其作品印象了。
二
○
记者出身的华静,游走四方的特点,决定了她的散文很多为游记散文。在“华静文丛”中,《停不下来的脚步和云朵》就是以风物游记为主的散文卷。这些作品多为构思或创作于采风、采访途中,既有泰山背后的美丽,也有玉龙雪山的壮美;既有大理的神韵,也有乌镇的风情……读华静的散文,我喜欢她作品的人情味。这位从山东聊城走出来的女作家,从笔端流淌出来的文字,就像是一条清澈的小溪,缠缠绵绵地诉说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景致背后的故事。
《我从聊城走出来》写出了她对故乡的眷恋,在聊城的土地上,她度过了少年、青年时代,那里有她至爱的父母和亲朋挚友。所以,当她远在法国旅行,看到央视4台播出的聊城的形象片《江北水城》时,“立时感到自己变得高大起来”,那天,她把自己和聊城,全部都写在了法国南部海岸的一间民居里。因为,“我吃的喝的都是这片土地给的,我是这片土地养育成人的。”这动情的文字,让我想起了华静的为人,就像她笔下的作品质朴无华,却能打动人心。
华静自言,她小时候,在大海边,曾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在海滩上“盖章”。而今,脚印伸向了远方,那“章”也被海水带到了远方。在雪域高原,她把行囊放在西藏,把脚印印在了蓝天白云之下,一炷藏香连接雪域与天堂,她渴望那种无处不在的藏香味道,只是想记录美好,纪念美好,平抚一种无以言表的心结。在《写意一种情绪》中,她写道:“我以为,西藏是可以透视人的灵魂的地方。只要踏上雪域高原,一些心结就能解读明白。那种解读,绝不是仅仅对个人顾影自怜的儿女情怀,更应该是对人生立场的一种指点。”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情怀,让我想起了她言谈举止中所展示出来的儒雅和和真诚。在我印象里,华静很少卖弄自己,总是以浓浓的真情来对待朋友。她默默为别人做了许多事儿,却时常把别人的好处挂在嘴边上,殊不知,她在业界的好人缘,都是用自己的真情换来的。
三
○
华静长期从事报纸副刊工作,既要兼顾报纸的新闻性,又要兼顾副刊的文学性。这对她的文学创作帮助很大。他采写了许多“名人”,也结识了许多“普通人”,她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写的都是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在“华静文丛”中,《挂满情怀的生命树》就是以人物专访为主的纪实卷。读华静的人物专访,我喜欢她作品的朴实劲,就像她做人一样,没有华丽的辞藻,靠得是以情动人。她笔下的人物,既有WTO研究的学者,又有最不怕干活的工人;既有《东京审判》主角的法官,又有背一台相机走在路上的记者。她的人物专访,写得是真人,说得是真话,抒得是真情。
《他喜欢背一台照相机走在路上》写了当代中国新闻界的风云人物唐师曾。华静笔下的唐师曾“就像一个富于幻想、敢于幻想的大男孩儿”,这位蜚声海内外的新华社记者,无论是为拍摄野人去神农架,还是去美国尝试当农民;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海湾战争,还是驱车横贯美利坚,仿佛永远背着一台照相机,走在路上。也正是这种使命感,让他在异国他乡二十五年。同为记者出身的华静,想必感受也同样深刻的。她何尝不也带有这种实在劲,把游走四方当作此生最大乐趣呢?我记得她曾说过:“在出差路上,常把小本子揣在兜里,带着就踏实,生怕想起一句话,不及时记下来会忘记的。”
华静的人物采访,融入了她的感受,她的思考。像2007年度荣获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一等奖的《他向文学高地发起正面强攻》,就用一行行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了著名军旅作家徐贵祥对文学的那份执着和热情。在她看来,徐贵祥就像一个没有被授衔的将军,以妙笔为“权杖”,指挥着笔下的千军万马。从《弹道无痕》到《历史的天空》,从《仰角》、《八月桂花遍地开》,再到《高地》,成就了一个军旅作家的辉煌。这种感受,源自她对文学的热爱,这种思考也来自她对人生的解读。
四
○
华静的文字给我的直觉就是:平实中的深刻,朴实中的真诚,如今,这般写作的人已是不多了,可她依然在坚守。她这种朴实的文风,也表现在“华静文丛”的《那一片诗情牧场》中。在这部以评论特写为主的随笔卷里,她用精短的文字,利落的笔触,就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感受为切入点,以小见大,抒发感慨,感染读者。她会从韩国生活的细节来看文化传播,她会从心灵深处来感悟那一片诗情牧场,她会从大师背影来体味作文的感知……
读华静的评论特写,我喜欢她作品的感染力。这个感染力就是一个作家思考的深度。而作家是离不开思考的,恰如她在《他的思考缘起对美好的向往》所言:“在岁月长河与沉思遐想之间行走,在人与自然、人与苦难、人与美好向往的融合里漫步。我读书的时候,也就变成了一种倾诉,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
读书是这样,写作亦是如此。在华静看来,一个人的文学梦,是需用一生守侯的一种信念,“让我们的柔弱、脆弱迎着风变得逐渐坚毅,让我们选择在滚烫的语言灼烧中成长,让我们在别人豪不掩饰的叹息中准备好心情”(《读书 可以让我们在风中做梦》)。如此说来,华静作品的感染力得益于她习惯盘点心情。在一点一滴的心境里积累生活,用一个字一个字的记账方式给心灵的空间一片明朗和亮丽。
她在《用心写每一个字》中袒露出自己的为文之道:“凡事要先用心啊。这是外婆留给我的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让我微笑’,忘了这是谁说的了。但每当想到这句话,我总感到一种快乐,总能让自己感动的情绪也化作字句在纸上复活。能让人微笑的字, 让人哭泣的字,能让人振奋的字……都是用心写出的字。”当我读到这里,我恍然明白了,华静何以写出了那么多触及心灵的文字。对文学的追求与对生活的热爱,让她在用心写好每个字,并向心灵最柔软的角落探求,这就是不断挑战自己的华静。写到结尾,我真想借用她书中的一句话:与她握一下手表示我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