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路忆旧之一
沪语朗读:渺渺
朗读者
乔家路忆旧
丁日青
乔家路就要动迁了,将改建成一条文化特色街,是老城厢的多伦路。实际上乔家路的单号门牌从现在路口的中三小开始至巡道街的老房子已经在90年代拆除。可惜当年条件有限,既没有照相机更没有智能手机,把原来的街景和房子拍摄下来。
2008年以来乔家路原有的棚户平房也都进行了翻造,很多人家一楼变四楼,改变了原来破旧不堪的面貌。我家是54号,不是门面房子。要通过邻居家的走道再到我家。原是一个薄板皮搭起来的棚户,占地23平方。我上中学后,拾攒了半年的煤屑砖,把原来的木板皮换成了煤屑砖砌的墙。2008年也翻造成二层楼房,鸟枪换炮了。
我是1948年出生在这间小破屋里面的。所以,只要闭上眼睛,乔家路的旧貌历历在目。我特别熟悉从乔家路口到王家花园——梓园这段路面上的房子。到现在基本上还能把每个门牌号原来是什么人家及有关旧事回忆起来。从我能记事开始到五、六十年代,这一段乔家路实际上是个繁华的商业街,家家门面都开店的。以下所回忆的人和事都是“弹格路”的年代,这样就可以与当年的街景风貌吻合起来了。
先说单号。
在中华路和乔家路的转角处原来是一家剃头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50年代店堂的墙上挂了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画像,放在大概30*60的镜框里,是铅笔画的素描像。因我喜欢画画,所以这二幅画像印象特别深,经常会过去看看,画得太像了,象照片一样。
路口第一家是爿烟纸店。我还记得老板姓毕,大家都叫他毕老板。胖乎乎的见面就是笑脸:“噢哟,小朋友,今么子要买所西(今天要买什么)啦?”好像是宁波人。我在他店里买过最大的一件东西就是热水瓶胆。
过来就是现在的中华路三小,郑砚英、周翠华、曾则恭、金维荣、朱铭、吴守壁、陈志东他们的母校。朱铭离学校最近,他家就在隔壁中华路的一条弄堂里。
小学往西是一家蔑竹店。专门做竹篮头、淘米箩及小竹椅子等竹器的。过来就是一个共用的自来水龙头。再过来大概是十几号吧,门口上街沿一块较大的空地,如在今天就是一个很好的停车位置。空地后面是一个大概有三开间门面大的院门,大家都叫它“保安局”。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是保安局,只晓得走进去地方很大,有个大操场,我们经常去玩“官兵捉强盗”的。在中三小读书的同学一定也知道这个“保安局”的。
保安局过来的房子都比较好的,是好多门口有“厚德载物”之类匾额的弄堂房子。其中有一家叫“德大电料行”,家里电灯泡坏了就到那里去买的。再过来大概是31和33号了,有前后楼的二层楼店面。做什么生意的?现在的年轻人可以说大部分都不知道的“砻糠店”。小时候我也不知道这砻糠派什么用场的。好像给老虎灶烧火用的。他家的二个儿子都是我乔家路小学的同学,一个叫“拐脚”(一只脚有点跷的),比我高一年级。一个叫“毛头”与我同级但不是一个班的。毛头娘现在想起来就像电视剧里上海滩上的小老板娘,格子布旗袍,腰间一块绢头。烫发画眉毛。偶尔手里还拿支香烟,看见阿拉小囡到她家去玩总是笑嘻嘻的。经常还会听见邻居的声音:毛头娘,昨日搿手气哪能啦?她的回答每天都差不多一样的:马马虎虎,几只羊(元)搿花头劲。
再过来又是一个共用自来水龙头。这里汰衣裳、汰碗、汰菜的位置经常客满,叽哩哇啦说说笑笑象开会一样闹猛:“今朝侬买搿小黄鱼几钿一斤?哦唷,迪搿黄鱼太小了,只好面拖拖。”“根娣娘,我做个迪件罩衫花头漂亮伐?”“今朝阿拉屋里搿小鬼大概又关夜学了,到现在还没回来。” 三个女人一台戏,闹猛伐?
用现在时髦语言来讲,这个共用自来水地方就是家庭主妇们家长里短的交流平台。这也是以前老街坊(弄堂)的一道风景。可惜,这种平台再也不会有了。
往期回顾: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