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山蒙山之行:都是自我坚持,效果截然不同,区别是否身处群体中
沂蒙山广义上包含了沂山与蒙山,没到过的人会以为这两座山距离很近,其实分属于不同市,主峰距离在200公里以上。
当我们听到沂蒙山这个词语时候,到过的人们一定各有不同感受,没有任何俩人印象是一致的,这就是心理主观特性。
对于我来说,看到这个词语带来的回忆感受,情感反应非常不同,而且具有强烈对比性。
先说沂山之行,最近刚刚去过一次,景色美好,水流不断,瀑布漂亮。不过印象深刻的却是自己的自以为是,两次买票坐滑道与漂流,因人多缘故,两次退票,带领大家步行下山,没有料想到山路漫漫,累个半死,乃至于好几天歇不过来。
这个经历深刻提醒自己,关键时候以自我为中心,是多么的容易,而多询问大家一句话,多一点点以别人为中心,多一点商量的意识,又是如此困难,简直逆反人性本能。
当然,自己决定的就要承受决定结果,包括这些内疚感、无效感。如果把此作为鲜活反面案例反刍,能够警醒自己,倒也是个好事,即所谓以别人为中心不是嘴上说说,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行胜于言!
稍微扩展一下,上面沂山之行这个退票步行下山故事,还折射好多社会心理学效应,比如从众心理、服从效应、团队意志等。
团队是多个人组成的,当有人提出某个建议,其他人感觉不合适要勇于表达诉求,尤其感觉说法不靠谱,或者不合自己心意时候,如果不说出,顺着做了,就会有委屈抱怨感受,如果这样,也算是自讨苦吃。
有时候,说出自己不同看法,很可能是帮助了别人,别人不是不想吸取新方式,而是没有想到,或者不习惯用商量方式处理问题。当我们能主动说出来,暗示“以别人为中心”处理问题,何尝不是积极的有益于自己与他人呢。
担心说出不同看法,会打击别人自尊,担心说了白说,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理,这其实也反映自己低自尊的投射性。还有可能,这也是另一种“以自我为中心”,毕竟跟着别人犯了错,不用承担责任,而自己说出看法被采纳,一旦结果不好,这个责任一定是自己的。
成长意味着担责!
再回顾蒙山之行,有过很多次游玩蒙山经历,只有那些差异化才会记住。
比如一次有小孩子在内,一起攀爬蒙阴蒙山,走的是最偏远那条上山路,有些路段木栈道年久失修,却越发有野外味道,虽然很累,虽然人迹罕至,却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自我挑战后的积极感受,这就是效能感。
最近体验深刻的,则是步行穿越平邑蒙山,先攀爬老寿星山,然后穿越一系列山头,最后成功到达龟蒙山顶。这个挑战过程,鲜明体会到物理空间局限性,如太远太近看不到老寿星模样,穿越山巅只有兴奋从容,因为专注于脚下,完全忘记行走在山峰之上。
专注投入才有效能感受!
对比沂、蒙山之行,一个是独自跋涉坚持自我,一个是集体行动坚持自我,都是自我坚持,效果感受却截然不同,这就是个体与社会的区别所在。
个体行为需要自我负责,无害于自己是心理健康底线,但涉及别人时候就要考虑大家利益,无害于他人才是道德底线。自我坚持,要看是否在社会环境中,要看是否无害于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