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山:欧体虽好,但我不会热捧
昨天,看了卢中南先生的一篇文章,叫做《光写欧体会营养不良》,我感到很有道理,联系到自己四五十年的学书经历,确实于我心有点“戚戚”。
作为中国四大楷书之一,欧体向来以“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欹侧险峻,严谨工整。欹侧中保持稳健,紧凑中不失疏朗”名世,有人甚至说,在四大楷书之宗中,欧体位于第一。
如果仅从结构布局和方法严谨而言,在四大楷书体,欧体确实是独树一帜。但要说他是第一名。我虽不反对,但绝不赞同。我这种看似“骑墙”的观点,今天如此,恐怕以后更甚。
书法既然称之为艺术,那么艺术自有艺术的特征,所有的艺术都是某一门类的技术发展到了极致,到了别人无法超越的水平,才能谈得上艺术。“艺术”这个词,不是谁想称得起就能称得起的。
因为书法自老祖先创造文字开始,几千年来,出于历史发展阶段和个人喜好的不同,书法这个大家庭里,可以说奇花竞放,风格迥异,各展风流。根本不存在什么所谓的“第一”、“之首”的叫法。
以书圣王羲之而论,由于唐太宗的极力推崇,好像“天下书学,到此止步”一样,笔者自幼的书法启蒙老师,乃是乡里的名宿,宋代理学家戚同文的后人。他就认为“王羲之就是个神一样的人物”,他的字好到可以赛过神仙,就连他嫁女儿陪送嫁妆,也是满箱子字画,到了夜里,字字画画,光彩四射。这当然是神话,毫不足信。但在我的心目,此时此刻,就已经认定,天下没有比王羲之写的更好的了。
到了初中时候,学习中国古代历史,历史老师说,王羲之书法虽然好,但是不容易学,要是真的有实用价值的还是柳体字。于是,在他的建议下,我们都都购买了一本柳体大方字帖,日日勤加临摹。越练越感到柳体每一点画都是精心布局,我们只能在后面亦步亦趋,无法超越。练到老死,也仅仅止步于“形象”。这个时候,对于王羲之的热爱,已经悄悄的让位了。
我不知道,在当时这是不是一种退步。但是事实证明,仅仅不到三年时间,我便断然和柳体告别,原因是柳体虽好,但是他始终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这样几十年下来,眼界渐渐宽了,各种文化书籍也读的多了,对于一些哲学思想也有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思维也就不再受到约束。这个时候,我倒是发现,郑板桥、于右任、舒同、林散之、孙伯翔等一批人才可称得起大师级书家,至于那些仍然追捧欧体不放手的,总感觉没有必要去跟他们争辩。他们喜欢,是他们的自由,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没有任何观点不可以改变。
回到正题,对于不同的看法,笑笑也许是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