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记忆】棉花往事

有位城里朋友,于国庆节去东路乡下郊游,第一次见到了棉花的花与“棉花”的果。说是长知识了,其女儿第一次晓得全棉衣衫源自于它,津津乐道,如获至宝,而棉花对于我来说是最熟悉不过了。
小时候,老家长街一带有许多围垦塘地,下洋涂的红卫塘、保卫塘与胡陈港两旁的坞岸涂、大青涂,到处都是一望无际的棉花塘地,八、九十年代,棉花作为经济作物,富裕了长街一带农民。
记得那时长街团结塘、文守塘一带农民,因为种植棉花家家户户买了大彩电,家门前驾起一只又一只“大蜻蜓”---电视天线,眼羡了许多山里人。
棉花,蜀葵科,叶如掌,花如锦,一年生木本植物,属经济作物。花开如木芙蓉,单瓣,初开嫩黄,盛开成红,快凋谢时呈紫,朝开夕合,盛开后呈紫红,便暗结珠胎。
继而结成棉桃,长成朔果,再度“开花”,盛开“朵朵”,便可收获。此时叫“撮棉花”(采棉花),背着竹箩,顶着秋阳,撮了一筐又一筐,装了一袋又一袋,堆成一座座“雪山”。
棉花棉花,采的不是花而是絮,一朵絮里蕴藏数个棉籽。棉籽比老鼠屎大一点儿,灰不溜秋。长得“猥琐”有趣,要不是外面还粘着些短絮,“扮成”微型小绒鼠,真长得不雅。
棉籽可榨油,叫棉籽油,是油炸食物的一流好油,属抗氧化一流的植物天然油。用它炸油条、炸芯腐又松又脆胜过菜油。
棉籽(带绒带壳)
棉籽(脱绒带壳)
精选棉仁
榨过油剩下的残渣,香喷喷的,叫棉子饼,是春耕季节喂牛壮骨的好饲料,环保又营养,现在的猪羊都很难吃到了。棉籽饼也可用于钓鱼,是最好的饵料,那年代我叔叔钓大鱼,必用上它,用香喷喷的它“打鱼塘”哄鱼儿,一等啦!
棉籽也是吉祥物,把棉籽沾上少许红颜料,以前嫁女用于铺红妆摊底(穿箱杠),床一样的摊扛放着许多小件嫁妆:镜子、暖炉、糖瓷、碗碟之类,棉籽外还有许多粘絮,铺垫着可以防震防碎,厚厚的一层,更有一种喜气临门、多子多福之意。
一般乡间婚礼盛行于年关里,这些“陪嫁”的棉籽来年春天可用于播种,秋季收获棉花,春华秋实,蕴涵五谷丰登好年景。此时往往恰逢新嫁娘十月怀胎添丁,真是添子添福。棉籽的意义便非凡啦! 棉籽棉籽,绵延子孙。
💮💮💮
咱村在下洋涂保卫塘有棉花地,那里是父辈们年轻时围垦大海按劳分配所得的塘地。我们家按人口分有5亩多,加上干妈家2亩兼顾的,共八亩左右。清明过后春种,初夏打脑,洒农药大多是老爸的事。
唯有秋季采集,忙不过来,老爸便“逮住”我们姐俩的星期天,利用“童工”撮棉花,而且撮棉花要等秋阳高照吸收露水之后最好,所以都是带中饭干活,其间的辛苦便可想而知了。
家离塘地有30余路,路坎坷不平,许多地方都是烂泥地,需天晴时间可以去干活,否则泥泞不堪。那时只有自行车,每当赶上秋季采棉花,我们姐妹周末放假都要起早落夜帮忖大人干活,干得腰酸背痛,黄昏时赶回离家十里路的中学读书。虽然累,也不喜欢干,但这是我们学费来源,再忖忖父母的辛苦,克制自己不能心生抱怨之心 。
记得初二时读物理,前三次单元考试都数一数二,因一晚采棉花太累,夜自修没精力复习,第二天物理课打嗑睡,被物理老师训了一顿,觉得老师太不近人情,于是讨厌物理,从而物理成绩掉下,有时语数都能考第一,总分却被物理刷黑几个名次。那时不懂事,任性而为。也许最终考了师范,有一个原因是物理成绩不优秀。其实那时压根儿没想到读文科班,现在想想太幼稚了,对我来说数学不差,语文、政史地有强项,读文科应该不赖。都是棉花惹的祸吗?是,也不是。
也因棉花第一次获县中学生作文一等奖
一个初夏周末,帮父亲给棉花打脑(嫩梢),便于棉花长壮实。干完活儿便偷偷溜到海涂边,海刚退潮,满目的红钳蟹戏弄了我这个山里孩子。第一次邂逅红钳蟹,被它忽悠了半天没抓到一只,深感大海的神秘,于是写下《探海》一文,荣获县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奖原因并非文字优美,而在于情真味趣、富有生活气息,奖到了2本好书,5元稿费。那时的5元钱够我与姐姐一周伙食费了,两本书至今珍藏着。长街中学大红榜张帖表扬,纯属初中部唯一县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飘飘然了好一阵,尝到了“棉花”带来的幸运,好素材源自于种棉花的生活。
💮💮💮
其实关于棉花的故事还有许多:等棉花可收获了,便用去籽的棉絮纺线织毛衣,我们这一代的童年里都穿过棉纱毛线衫。
用“竹旋絮棉纱”,那时许多女孩都会,又细又匀为上品,三四股线汇成毛线,女孩穿的染上红色,男孩穿的染成青色,织成线衫便是取暖毛衣。那年代穿不起供销社卖的膨体毛线和羊毛线,个个孩子穿“纯棉”的线衫。没想到,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反而都喜欢返璞归真穿全棉。当然,全棉的针织、全棉的棉袄都加了许多加工技术,让棉花身价倍增······
也用弹过的棉花铺成棉袄棉裤,冬天里一个个小孩穿成“胖冬瓜”。

年关到了置新被,人工弹棉花被褥。弹棉师傅像个少数民族敲腰鼓演杂技:的扑的扑夯夯,弹得又匀又细。棉絮被褥,大冬天太阳一晒又暖又香,至今我仍喜欢睡棉花被,喜欢那种味道。

💮💮💮
采集的棉花要晾晒,挑去粘在棉絮上的碎叶杂草,抲去“粉红色的棉花虫”,色白籽儿饱满为上品,去棉站出售。

棉花能卖到几等价格由棉花厂的收购人员测定价格,遇到工作人员心情好能准能卖个好价钱;如能攀个亲戚朋友关系则更佳。有一回,我陪老爸去售棉,发现检测员的女朋友是我认识的一个姐姐,于是马上攀上了关系,卖了个好价,老爸乐得眉开眼笑,夸我会办事,多朴素世俗的趣事。

想当年,在棉花厂工作是香饽饽,常惹得他人只能羡慕嫉妒恨。现如今棉花田地改成养殖场,老家的人也极少数人种棉花了,棉花厂工人也下岗了,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被采摘完棉花的棉秆在当年是土灶的好燃料,烧饭炒菜火燃得旺旺的,塘外的农民长年的燃料靠它。

棉花秆也是培育蘑菇的好培基 ,用它可以种出许多平菇,平菇的味道里有一种棉花的芳香,我喜欢“平菇炒雪里蕼咸菜”,又鲜又香,唇齿间回味无穷。

💮💮💮
棉花的故事,
在童年的记忆里还有许多许多。
这是现在孩子无法感受到的,
珍藏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坎里。
每每周日乡间行,
目触棉花便勾起那难忘的记忆,
难忘那种植棉花日子里的一幕幕······
 
作者:陈鹉飞
图片:陈鹉飞,部分来源网络
编辑:飞红
(0)

相关推荐

  • 缑氏往事(二十一)

    缑氏往事之二十一:花生 我婆婆家是湖北红安的,革命老区将军县.全域丘陵地貌,颇有一些土特产:茶叶,红薯,板栗等等.这其中最有名的,我认为是红安花生. 那花生榨出的油,用来烹饪,有种纯天然的,浓烈的香, ...

  • 花草物语

    花 草 物 语 去年冬上买了几盆墨兰,赶在春节前都开了花,那股幽香沁人心脾,直到过了正月,花柱才渐枯萎.父母家的那一盆,今冬还是郁郁葱葱,自家的几盆却已香消玉殒.倒是绿萝都生发得较为可观,在冷寂的冬日 ...

  • 【随笔连载】想起来油灯下摇着纺车的母亲(一)轧花弹花

    想起来油灯下摇着纺车的母亲之一:轧花弹花 乾州蕞娃 在写完<农家的千层底布鞋,满是母亲的记忆>一文之后,总觉得有点意犹未尽,还有很多的关于母亲的记忆没有交代清楚,所以就有了这篇文章. 在我 ...

  • 家乡的味道丨停留在记忆中的“弹棉花”。

    说起弹棉花,不禁让我想起在农村的生活,只是,弹棉花你还记得吗? 01 弹棉花是一种老手艺了,虽然如今在城市里已经不多见了,部分农村还保留着弹棉花的老手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慢慢被机器或者其他材料给 ...

  • 棉花往事

    棉花往事

  • 资本世界往事:谁家棉花沾满血?

    "在监工的号角声中,所有的奴隶都集合起来目睹我受罚.我被剥掉衣服,被迫脸朝下趴在地上.地上揳了四根桩子,我的手和脚都绑在这些桩子上.然后,监工按照执事的命令用鞭子抽打我." 19世 ...

  • 棉花帝国往事:资本主义驱动的探底竞争

    ©深响原创 · 作者|杨策 "棉织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白成了一片". --英国驻印度殖民总督本·丁克 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只有棉织品才是真正全球性的商品,调动了全世界的资本.土 ...

  • 木棉曾庆闵行丰,一起聊聊棉花与老闵行的历史往事 | 老底子

    秋冬之交 正是棉花的采摘季节 自古以来闵行就是棉花的盛产地 今天就和白相哥哥穿越古今 探访那个纺织业繁荣的老闵行 上海县盛产棉花,古时棉花称木棉.吉贝.闵行周边沙竹冈一带.莺窦河地区气候与土壤适宜植棉 ...

  • 再见了,师父,感谢这四个月的关心及照顾,回首往事,不禁会默默流泪,感谢有您

    今日头条:中医林佳明 荔枝微课:中医林佳明 更新时间:每天更新 今天是我写日记第978天. 明天就要告别师父院长,我从1月3日,来到师父身边,在这几个月时间,深深感受到师父治疗急危重症魅力及对我的鼓励 ...

  • 黑色幽默的英国往事

    话说那年,英国有一小镇,镇上住着亨利家族.这家族真奇怪,自二战后生的娃是清一色的男娃,所以整个镇上大多是沾亲带故的关系!从小贝蒂出生后整个镇子都哄动了:可算是见着女娃了!家族之人奔走相告,兴奋不已!什 ...

  • 他是徐静蕾的前任,冯小刚的贵人:风流才子王朔的传奇往事

    遇见荠麦青青 荠麦青青与你一起书世间万相,品人生百态,最终,找到一条自我修行之路. 7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点击上方名片,关注荠麦青青 当年的文坛,没有谁比他红!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荠麦青青 洞 ...

  • 金匮之盟,最好的解释是杜太后的母亲情怀。(两宋繁华往事150)

    杜太后,生于唐末,历经五代,直至北宋建国.60岁的人生,一个甲子而已,却经过了七个朝代.如此乱世,会赋予人怎样的思考?至少,会迥异于四海升平之世. 北宋初立,所占不过中原之地,南方割据称雄.北方契丹虎 ...

  • 皇宫是个寡情地,缺少母慈子孝、兄友弟恭。(两宋繁华往事149)

    可惜,皇宫是个寡情的地方. 皇宫内,母慈子孝.兄友弟恭,从来都是稀缺品. 在赵匡胤化家为国的时候,有些东西就永远失去了.老太太为这家操劳了一辈子,家一下子变成国了,她能习惯吗?后世,很多人说杜太后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