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300):箭驰风疾——释“疾”
朱英贵
一、“疾”字小引
成语“箭驰风疾”出自汉代张衡的《南都赋》:“总括趋欱,箭驰风疾。”“欱”读作hē,意思是饮或者吸,“总括趋欱”言江海吸纳接受诸水,故总括而趋之。《慎子》曰:“西河下龙门,其流敌於竹箭”,《孙子》曰:“其疾如风”。由此可证,“疾”与“驰”都是迅速的意思,迅驰之箭与狂飙之风,在古人看来都是运动极其迅速的事物。其实,从“疾”字的甲骨文字形来看,从“大”(正面人形)从“矢”,象人腋下中箭之状,故“疾”字更适合用来形容箭,此成语若改为“风驰箭疾”从词语搭配的角度来看将更为恰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在解释“疾”字时云:“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此解一语中的,“疾”字的本义是既指受兵器所伤,又指运动迅速。下面我们来讨论“疾”字的形义联系。
二、“疾”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疾”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疾”字的甲骨文为从“大”从“矢”的合体会意字,“大”象正面人形,“矢”是箭的象形字,“疾”字就象一支箭正在射向一个人,即表示箭飞射的迅速,也表示人受了箭伤。
“疾”字的金文字形有两种,一种是对甲骨文形体的直接继承(如毛公鼎),另一种有所变异(如十三年上官鼎),原来的正面人形讹变为一个“疒”了,于是“疾”字便成了一个从“疒”从“矢”的会意字了。
“疾”字的小篆字形是对上图后一个金文形体的继承,只是更加线条化与规范化了。今文字的“疾”字是据小篆字形隶变与楷化而来,初文的构字理据已经改变,也就只好看作是从“疒”从“矢”的会意字了。。
“疾”字的造字本义应该是人被飞速的箭射中。《说文解字》卷七疒部:“疾,病也。从疒矢聲。”许慎依照小篆字形解义,将其解为“从疒矢声”的形声字,而将其造字本义解成了“病也”,并将其归入“疒部”(其实应该归入“矢部”),后人大多沿袭许慎的说法,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段注这一解释深得要领,抓住了“疾”字造字理据的两个要害:其一是“从矢会意”,而不是“从疒矢声”;其二是“矢之去甚速”,可见“疾”的字形侧重表现的是矢伤人的速度快,而不是侧重表现“病也”。
弓矢在古代兵器中的特点是能远距离快速伤人,“疾”字从矢从大(人),意在突出矢伤人的速度,而不是突出人受伤的结果,因为还有戈、矛、戟、刀、锤、鞭等多种兵器,均可致人以死伤,为何单单选“矢”来为外伤造字?可见其意不在“病也”,而在“速也”。因此可以断定“疾”的本义更侧重于急速。
三、“疾”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疾”字的构字理据是人被飞速的箭射中,于是它获得了急速的基本义,然而“疾”的外伤病患的意思确实也是它的早期意义之一,因为甲骨文字形表现的是一支箭正在射向一个人,使人们联想到这个人会因为中箭而身受疾患,于是“疾”便有了病患的意思,可以把这个意思同样看作是“疾”字本义的另一个侧重点。而外伤病患的意思又容易引起人们的厌恶与憎恨,于是,在后世字义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疾”字就沿着急速、病患、厌恶这三个发展方向分道扬镳,各自产生了一系列的引申义:
其一,表示急速,快速。例如:“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庄子·天道》)成玄英疏:“甘,缓也。苦,急也。数,术也。夫斫轮失所则(不)牢固,若使得宜,则口不能言也。”再如:“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战国策·赵策》)又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这两个例子中的“疾”都是快速的意思,与疾病无关。又如:“夫沿河而下,苟不止,虽有迟疾,必至于海。”(唐·韩愈《送王秀才序》)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急剧,猛烈。例如:“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桡万物者,莫疾乎风。”(《易·说卦》)再如:“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孙子·势》)杜佑注:“皆由急疾之流激得其势。”又如:“夫风之疾,至于飞屋折木。”(《淮南子·兵略训》)
二是表示湍急,急促。例如:“尚(刘尚)轻敌入险,山深水疾,舟船不得上。”(《后汉书·南蛮传》)再如:“昏昏磴路深,活活梁水疾。”(南朝·宋·鲍照《从庾中郎游园山石室》诗)
三是表示敏捷,敏锐。例如:“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史记·殷本纪》)再如:“为文疾,受诏辄成,故所赋者多。”(《汉书·枚皋传》)又如:“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诗)又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四是表示激扬,宏大。例如:“钟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周礼·考工记·凫氏》)再如:“听远音者,闻其疾而不闻其舒。”(《谷梁传·桓公十四年》)范宁注:“疾谓溉扬之声。”又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五是表示极力,尽力。例如:“小人也者,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疾为诈而欲人之亲己也。”(《荀子·荣辱》)再如:“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墨子·尚贤上》)又如:“疾讽诵,谨司闻。”(《吕氏春秋·尊师》)
其二,指一般性病患。需要说明的是,“疾”和“病”都表示病患的意思,但二者有区别,“疾”表示一般性的浅表病患,“病”则表示严重的内脏疾患,这正如《说文》段注所言:“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例如:“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书·金縢》)再如:“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韩非子·喻老》)又如:“夫治世不得真贤,譬犹治疾不得良毉也。”(汉·王符《潜夫论·思贤》)又如:“年耄身犹健,秋高疾已平。”(宋·陆游《雨后至近村》诗)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一些意思:
一是表示患病,生病。例如:“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左传·桓公六年》)孔颖达疏:“不疾者,犹言不患此病也。”再如:“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祅怪不能使之凶。”(《荀子·天论》)又如:“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惧,于是召扁鹊”(《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又如:“夫人之将疾者,必不甘鱼肉之味。”(北齐·刘昼《新论·贵言》)又如:“淳化三年召还,以疾留京师。”(《宋史·崔翰传》)
二是泛指病人。例如:“修器备,盛糇粮,归老幼,居疾于虎牢,肆眚,围郑。”(《左传·襄公九年》)杨伯峻注:“使疾病之人居于虎牢。”再如:“适有燕中奏事大将暴得风疾,众医无不疗之,不瘳。舁疾请坤投药,数服而愈。”(唐·康骈《剧谈录·续坤蹶马》)
三是表示废疾,废疾之人。例如:“以岁时登其夫家之众寡,辨其可任者……国中贵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舍。”(《周礼·地官·乡大夫》)郑玄注:“疾者,谓若今癃不可事者。”再如:“养老幼,恤孤疾。”(《国语·晋语七》)韦昭注:“疾,废疾也。”又如:“比邻有老疾,亦复致一饷。”(宋·陆游《杂感》诗)
四是表示疫疠,发生疫疠。例如:“夫苦成叔(郤犨)家欲任两国(晋鲁),而无大德,其不存也,亡无日矣。譬之如疾,余恐易焉。”(《国语·鲁语上》)韦昭注:“疾,疫疠也。”再如:“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史记·乐书》)张守节正义:“若寒暑不时,则民多疾疫也。”
五是表示疼痛,难受。例如:“愿言思伯,甘心首疾。”(《诗·卫风·伯兮》)郑玄笺:“愿,念也。我念思伯,心不能已,如人心嗜欲所贪,口味不能绝也。我忧思以生首疾。”王先谦集疏:“《左·成十三年传》:'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杜注:'疾,犹痛也。’”
痛。
六是表示痛苦,困苦。例如:“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管子·小问》)再如:“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史记·滑稽列传》)又如:“(治河)可以上继禹功,下除民疾。”(《汉书·沟洫志》)
七是表示缺点,毛病。例如:“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论语·阳货》)再如:“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梁惠王下》)又如:“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史记·孔子世家》)
八是表示病害,伤害。例如:“邦靡有定,士民其瘵。蟊贼蟊疾,靡有夷届。”(《诗·大雅·瞻卬》)孔颖达疏:“其残酷于民,如蟊贼之虫病害于禾稼。”俞樾《群经平议·毛诗四》:“贼也疾也,并犹害也。”
九是指有毒害之物。例如:“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左传·宣公十五年》)杜预注:“山之有林薮,毒害者居之。”
其三,表示厌恶,憎恨。例如:“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书·君陈》)再如:“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孟子·梁惠王上》)又如:“(秦)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史记·苏秦列传》)又如:“芟夷不可阙,疾恶信如雠。”(唐·杜甫《除草》诗)又如:“此孔子所以恶利口,大舜所以疾谗说也。”(明·张居正《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一些意思:
一是表示嫌怨,嫌恶。例如:“若惮之以威,惧之以怒,民疾而叛。”(《左传·昭公十三年》)再如:“有过者不宿其罚,故民不疾其威。”(《管子·君臣上》)尹知章注:“疾,怨也。”又如:“狂者伤人,莫之怨也;婴儿詈老,莫之疾也。”(《淮南子·说林训》)又如:“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孔子家语·入官》)
二是表示妒忌,嫉妒。例如:“公私之分别,则小人不疾贤,而不肖者不妒功。”(《商君书·修权》)再如:“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又如:“岳才名冠世,为众所疾,遂栖迟十年。”(《晋书·潘岳传》)又如:“自古将帅,未尝不矜能自贤,疾胜己者,此诸贤则不然。”(宋·洪迈《容斋随笔·孙吴四英将》)
三是表示担心,忧虑。例如:“草食之兽,不疾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庄子·田子方》)成玄英疏:“疾,患。”再如:“商(梁商)疾边吏失和,使羌戎不静。”(晋·袁宏《后汉纪·顺帝纪二》)又如:“夫人寓形天地,其生也若蜉蝣之在世,如白驹之过隙,犹且耻当年而功不立,疾没世而名不闻。”(唐·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
四是表示非难,毁谤。例如:“毋以小谋败大作,毋以嬖御人疾庄后。”(《礼记·缁衣》)孔颖达疏:“疾犹非也,近臣不为人所非毁。”再如:“赖承琢磨惠,复使光辉新。犹畏谗口疾,弃之如埃尘。”(唐·王昌龄《为张僓赠阎使臣》诗)
五是表示坏事,祸害。例如:“臣闻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左传·哀公元年》)陆德明释文:“一本又作去恶。”再如:“《书》云:树德莫如滋,除害莫如尽。吴不亡越,越故亡吴;齐不亡燕,燕故亡齐。齐亡于燕,吴亡于越,此除疾不尽也。”(《战国策·秦策三》)
六是表示咒语。旧时僧、道、方士作法请神所念的咒语。例如:“(长眉仙云)我想陈秀才患病在床,若不将他魂魄勾摄前来,看见这个境头,怎得有痊可之日?疾!(陈世英上)。”(元·吴昌龄《张天师》第四摺)再如:“才到八九合,只见郑彪口里念念有词,喝声道:'疾!’就头盔顶上,流出一道黑气来。”(《水浒传》第一一七回)又如:“只见妖妇口里念念有辞,将拂子向坛下一指,喝声疾,悍贼数百涌出,要捉春纤、瑶华二人。”(《花月痕》第四八回)
根据上面对“疾”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疾”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疾”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疾”字在常用成语中的含义大致有如下三种情形:
其一是含有急促、快速之义。例如:“疾声厉色”意思是言语急促,神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语本出自明·马愈《马氏日抄·胡宗伯》:“虽盛怒,未尝疾声厉色。”“不疾不徐”,“疾”指急速,“徐”指缓慢,意谓处事能掌握适度的节律,不太快或不太慢。语本出自宋·黄庭坚《王纯中墓志铭》:“君调用财力,不疾不徐,劳民劝功,公私以济。”“高材疾足”,“高材”指才能高,“疾足”指迈步快,形容人才能出众,行事敏捷。语本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其二是指代疾患或病人。例如:“吊死问疾”意思是吊祭死者,慰问病人,形容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语本出自汉·晁错《论贵粟疏》:“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讳疾忌医”意谓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源自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疾病相扶”意思是有病的互相扶助,指患难时互相关心帮助。语本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其三是用作动词,表憎恨之义。例如:“深恶痛疾”,“恶”指厌恶,“疾”指憎恨,“深”与“痛”都表程度很重。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憎恨。“疾恶如仇”意谓憎恨坏人坏事就象憎恨仇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