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400法——消渴七法

消渴七法

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症状,根据其三多的偏重,而分为三消。《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凡治消瘅……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素问·奇病论》也说:“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从以上经文可知,消渴的原因,一般以多食肥甘、饮酒过度而成。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内热消灼津液,故口干欲饮,愈消愈渴,则成上消;膏粱美餐过甚,胃热过盛,则消谷善饥,遂成中消;情志因素也是本病主要原因之一,《儒门事亲》中说:“消渴一证……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疾已而复作”。由于不戒嗜欲,以致下元亏损,虚火上灼,热灼阴伤,则成下消。肾为五脏之根,胃为六腑之海,阳明燥热,阴必受灼,肾阴不足,相火有余,阴越亏而火越炽,可三消同见矣。治疗方法,不外增肾之液,泄胃之火。另外动员患者锻炼,增加体力,逐渐走向痊愈。

(一)益其气以补中宫,泻胃火以折亢热

在上消阶段,以口渴引饮为主,咽喉灼热,阵阵汗出,心烦梦多,舌胖中干,甚则边尖发红,脉多洪数。一派肺胃热甚,气津两伤之象,可用本法治之。

人参粉10克(分冲)  生石膏30克(先煎)  知母10克  生甘草10克  天花粉10克

加减法:

若舌红口干,阴伤较甚者,加元参30克、石斛15克、沙参30克、白芍15克。

若胸中满闷,或因气郁,或因湿阻,可减少生石膏之量,酌情加苦梗10克、枳壳10克。

若属肺气不宣,胸闷较甚者,加炙杷叶15克、瓜蒌皮15克。

(二)酸甘寒以育阴,苦甘寒以泄热

阳明之热,消耗日久,气阴两伤,症状加重,舌红绛而中裂,脉细小且滑数。不可过用辛寒之石膏,故改为甘、酸、苦、寒合用。

南、北沙参各20克  玉竹10克  知母10克  花粉12克  麦门冬12克  乌梅10克  元参15克

加减法:

若患者有肝热或胆火,方中加竹茹10克、川楝子10克、柴胡6克、黄芩10克,以疏泄肝经之热。必须先清实热实火,后再议补正。

若阴伤较重,口干多饮,饮不解渴,加五味子10克、金樱子10克,若阴伤气也不足时,可考虑增加些山萸肉之类酸甘温药物。

(三)益其气兼润心肺,补下元以解消渴

上消较久,气分不足,心肺阴伤,口干渴饮,舌白苔润,脉象虚濡无力。可用心、肺、肾三脏齐补法,仿三才汤。

人参粉1克(冲)  天门冬15克  生地黄25克  玉竹12克  花粉12克

加减法:

在气分热邪未净时,仍当酌情加生石膏、知母等清热之品,但量不宜重。

(四)苦泄折热,荡涤宿积

中消以口渴、饥饿为主要症状,善饥欲食,移食复饥,且形体消瘦,性情急躁,面色黑浊,口干渴饮,便干溲黄,脉象滑实。一派实火热郁之象,宜用苦寒荡涤方法,祛其有形之热。

大黄8克  枳实8克  芒硝4克  知母10克  花粉12克  甘草3克

加减法:

若口干渴饮较重者,方中仍加生石膏。热在气分者,不可畏之而不用,然亦不可用之过量。

由于病人形瘦色黑,恐其营养欠佳,不可畏泄热之法。因本证即所谓“大实若羸状”,全是热灼而致。热邪不除,灼热不解,则病无愈期。

若又兼气虚时,可减芒硝、大黄之量,加焦三仙30克、槟榔10克、胡黄连6克、鸡内金10克亦可。

在儿科,可用焦三仙、胡黄连、蝌蚾虫(蝌蚪晾干入药)等。

(五)滋养肝肾,益肺扶脾

下消以饮一溲二为主症,烦渴引饮,面苍形瘦,耳轮焦黑,小溲不能摄固,沉淀后上浮白沫如麸片。病由色欲过度,肝肾不足而起,以滋养肝肾,填补下元为主,但也必须兼顾肺、脾。

黄芪30克  人参粉3克(冲)  苍、白术各20克  茯苓20克  熟地黄30克  金樱子10克  五味子10克  山药30克  山萸肉10克  白芍20克

加减法:

若属根蒂不固,下元空虚,可于方中加青毛鹿茸1克(研冲),并酌加人参之量。

若病程较久者,可于方中加仙茅6克、仙灵脾6克、海马粉1克(冲)。

(六)补益化阴,化瘀通络

病日已久,肺、脾、肾皆虚,素体气弱,失于劳动锻炼,中阳运化无能,气血涩滞,血络瘀阻,除用补法,必须兼以化瘀通络。

黄芪60克  苍、白术各20克  生、熟地各20克  茯苓20克  五味子10克  苏木10克  茜草10克  丝瓜络10克

加减法:

若以阳气不足为主,加人参粉1克(冲)、鹿茸粉1克(冲),若脾运不佳者,加白术30克、扁豆20克。

若有其他标症,仍需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七)扶中补肾以摄尿崩

尿崩症的原因,主要是脾肾不足,气失摄固。早期可考虑肝热,晚期就必须着重补益脾肾。

柴胡6克  黄芩10克  黄芪20克  人参粉3克(冲)  杜仲15克  巴戟天15克  炙甘草40克(煎汤代水)  桑螵蛸15克

加减法:

新发生的尿崩症,一般以肝木疏泄过度引起,必须以抑制肝木为先,后再填补下元。可用逍遥散。

若病久中气不足,下元又虚,不可久服汤剂,应以丸药缓调之。

(0)

相关推荐

  • 消渴分为三型:: 上消、中消、下消|肝消、脾消、肾消|肺消、胃消、肝消|脾消、胃消、肾消

    容是的学习内绘画和书基本法,消渴下消的教学方式是师徒式的主要. 拔插设备X时基站,分为肺消先(应首. 型上消肾消肾消相当于(.女性,哮鸣两肺音伴延长呼气,岁,然出困难现呼时突游园呼吸气性,生了该患者发 ...

  • 李氏砭法|漫漫求医路偶遇虎符铜砭刮痧(砭治糖尿病)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2019年中国糖尿病患者约为1.164亿人,占比全球的25%,每 9个成人中就有1个患有糖尿病,成为全球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中医称本病为"消渴" ...

  • 临证400法——不寐七法

    不寐七法 不寐即"失眠症".其表现不一,有彻夜不能入眠者:有半夜易醒者:有睡不安静者.其病因有从内伤不足而引起的,亦有因外感六淫而成的. (一)养血益气,补益心脾 思虑过度,劳伤心 ...

  • 临证400法——黄疸七法

    黄疸七法 黄疸以一身面目皆黄.溺黄为主症.<金匮要略>里对本病叙述颇详.明代张景岳总结了古代的经验,提出治疗黄疸不出阴.阳两大证,阳证多实,阴证多虚.所以在临证时我们就分阴黄与阳黄即可.尤 ...

  • 【《赵绍琴临证400法》湿热病·上焦湿热证治(七法)】54

    湿热病 上焦湿热证治(七法) (一)辛宣芳化以疏表邪,苦温淡渗兼畅中下 湿邪困表,发热恶寒,头重昏蒙,其势如裹,身重疼痛,口淡不渴,胸脘痞闷,或呕恶纳呆,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象濡滑.当用辛温芳香以疏 ...

  • 临证400法(三)哮喘(七法)

    三.哮喘(七法) 呼吸急促,张口抬肩谓之喘,喉间有声,阵发性呼吸困难,反复发作,谓之哮.哮证多兼喘,而喘证不一定全兼哮.一般地说,哮分冷热,喘分虚实.冷哮多属肺中有寒,热哮多为膈上有热.实喘者邪气盛: ...

  • 【《赵绍琴临证400法》赵友琴先生治疗温热病八法】59

    附一:清末太医院院使.先父赵友琴先生治疗温热病八法 (一)辛凉清宣,苦甘泄热 风温邪袭肺卫,卫外失常,发热汗出,微恶风寒:肺失宣降,上逆作咳:风热上攻,则咽痛头疼,邪热伤津而口微渴,舌尖红,脉浮数.治 ...

  • 【《赵绍琴临证400法》湿热病·下焦湿热证治(五法)】58

    下焦湿热证治(五法) 一.湿重于热(二法) (一)芳香化湿以开其窍,淡渗分消畅利三焦 湿重于热,阻滞膀胱,水道不通,气化不行,湿热上蒸,头胀不清,甚则如裹,神识昏蒙,时昏时醒,如呆如痴,口干呕恶,舌苔 ...

  • 临证400法——癃闭四法

    癃闭四法 小便点滴而下为癃:小便涓滴皆无为闭:小便淋沥涩痛为淋.三者表现不同,应当鉴别清楚.癃与闭,只是程度轻重的不同,其致病原因很多,但究其病机应当考虑三焦气化不利.<内经>指出:&qu ...

  • 临证400法(十三)呕吐九法

    呕吐九法 有声有物为呕,无声有物为吐,有声无物为干呕,皆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常因外邪时气.饮食不节.气机不调,或胃虚.胃寒等原因而发病. (一)芳香疏解,平胃定呕 外感暑湿之后,表气闭塞,胃 ...

  • 临证400法——便血三法

    便血三法 便血是指大便下血而言.张仲景<金匮要略>里有"远血"."近血"之分,后世又分"肠风"与"脏毒".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