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中的传统服饰

#中国传统服饰##敦煌#

【晚唐 ·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壁画

规格:纵130 厘米*长830 厘米

敦煌莫高窟 第156窟南壁

我们在上周五的文章中看了敦煌莫高窟第156窟的《宋国夫人出行图》,主要介绍了张议潮夫人即司空夫人宋氏出行时的服饰。 同时也介绍了《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中的男子舞伎服饰和鼓手服饰。

今天我们再整体的介绍一下这幅位于莫高窟第156窟南壁的规模宏大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中的传统服饰。

丝绸之路从763年起因为凉州被吐蕃占领而整整中断了一百年。公元863年,张议潮率兵攻克凉州,打通了吐蕃通往长安的通道,丝绸之路得以再次畅通。因此,张议潮将军深受百姓爱戴,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他的侄子张淮深为其建造了功德窟,即敦煌莫高窟第156窟。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描绘了唐政府敕封张议潮为河西节度使后,张议潮统军出行的场面。与《宋国夫人出行图》相比,《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显得更为庄严、隆重。据资料显示《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是现存画幅最大、人物最多,绘制最为精致的一幅历史人物出行画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史料价值。尤其是壁画中的歌舞杂伎服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传统服饰与异族服饰文化的交流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图一)晚唐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原作

图一为《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全景图,图中描绘了包括仪仗队、乐伎、舞伎、狩猎队及后勤辎重部队等百余人。

(图二)晚唐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王玉良摹本

图二为王玉良所绘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摹本,主要临摹了壁画的前半部分,较为清晰的还原了张议潮统军出行队列的盛况,可作参考。

(图三)晚唐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王玉良摹本局部

图三为王玉良所绘壁画摹本的前部,画面从右至左,依次绘制了鼓手、角手各四人,分列左右。衣饰华丽,且舞且行。鼓手角手八人均穿着同式样的毡帽、缺骻衫、革带、白靴,但服色或棕或紫,或朱或绿,各有不同。服饰纹样或团花或星罗细簇,大小错落,式样繁多。

(图四)晚唐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王玉良摹本局部

图四为王玉良所绘壁画的摹本局部-仪仗队列。有武骑两队,每队五人,分列道路左右。武骑身着披甲,最前面两人手执队旗,随后有一队小旗,名五方旗。

(图五)晚唐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王玉良摹本局部

图五为王玉良所绘壁画的摹本局部-文骑五对。依旧为左右列队,戴白毡帽,着圆领红袍或灰袍,腰束革带。在两队文骑之间有舞乐一组,共八人分成两组对舞,着圆领紧身齐膝短衫,袖子较长,近似于水袖。腿穿大口裤,裤长至脚面。一组头戴吐蕃巾饰,另一组头戴唐巾。脚着利屣,也称舞屣,形状小而尖。(详见16日文章)

(图六)晚唐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王玉良摹本局部

图六为王玉良所绘壁画的摹本局部-后列乐师12人。大鼓一对,分列左右,其中一人背鼓,另一人击鼓,鼓手穿圆领紧身缥袖齐膝短衫,腰部系革带,下身着白色窄口裤,足蹬白靴,头戴幞头(详见16日文章)。其余八人分别持拍板、笛、箫、琵琶、箜篌、笙、腰鼓等,杂伎艺人服饰为半臂、短裙,领为交领左衽,腰束带,下身裙长至大腿中部。

(图七)晚唐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王玉良摹本局部

图七为王玉良所绘壁画摹本的中部。描绘的是张议潮本尊及随从,首先是六名执旗者,穿着圆领袍衫,服色或朱或玄,腰间系带,依旧分列左右。紧接着又是一对执旗者和一对执小幡者,提书“门旌”二字。

(图八)晚唐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王玉良摹本局部

图八为王玉良所绘壁画摹本的局部。中部为子弟军亲兵3骑,其中一人着红袍,另二人着青色袍衫执小旗。其后为衙前兵马使3骑和银刀官4对,银刀官首服花毡帽,着单色缺骻衫,腰间系革带,足蹬白毡靴,手持银刀,威风凛凛。

(图九)晚唐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原作局部

图九为壁画原作的最后一部分。左边有引驾押衙2骑,着圆领袍衫,且行且顾。其后位于画面正中央者为张议潮本尊,穿圆领红袍,腰系革带,白马扬鞭,甚是威严。在张议潮坐骑之后还有部分拥着“信”字大旗的兵士紧随其后。队伍的最后是射猎、驮运队伍约二十余骑。射猎队伍中一部分为弟子列军,穿着汉族服饰,圆领袍衫,服色各异,腰系革带。另一部分为少数民族骑队,头戴白毡帽。

莫高窟第156窟壁画的男子服饰中,胡汉服饰互相影响的痕迹明显,如男子舞服中的窄袖缺骻衫,长长的水袖等等。我们可以从《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中看到,唐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对服饰形制产生了深刻影响,促使唐朝成为历史上胡汉服饰相互交融的第二次大变革时期。

#敦煌#

(0)

相关推荐

  • 杨子华的校书图卷

    从来没听过杨子华,居然还是个画圣.美术史和其他典籍中也不常有,第一次知道.根据史料来看,其地位和影响都相当有分量,在其当时是很是热火的画家.若不是电脑中有他这一张画,估计此生再难知道了. 杨子华生卒年 ...

  • 莫高窟晚唐第156窟赏析

    洞窟档案 窟号:156窟 年代:晚唐 形制:覆斗顶形窟 位置:九层楼右侧 前世今生 莫高窟156窟,亦名张议潮窟.晚唐代表窟之一.唐咸通六年至八年(865-867)之间,沙州刺史张淮深为其叔父河西十一 ...

  • 唐朝为什么不惧吐蕃?晚唐时白发老将张议潮血战收复河西走廊

    题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之一,文人大放异彩,武将开疆拓土,以恢弘开放的心态开创了继往开来的盛世.今天朝文社带您走入中晚唐时期的一场血战. 公元848年,正值唐宣宗大中二年,远在河西走廊的沙 ...

  • 张议潮与他的归义军——日落鸣沙,曹氏归义军的败亡

    张议潮与他的归义军(11)--日落鸣沙,曹氏归义军的败亡! 后梁乾化四年(914年),张议潮的后裔张承奉去世,历经67年的沙州张氏政权终结. 曹议金随即接管了沙州(敦煌)的统治权,他废除张承奉创建的& ...

  • 张议潮:鲜为人知的晚唐战神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率15万大军长驱直入,下潼关逼长安,史称"安史之乱". 烽火历时八年才熄,整个华夏大地从高度繁华急转直下,唐 ...

  • 张议潮归义军从未稳定控制过凉州,而温末集团控制当地百余年

    现代人有感于张议潮"手捧河西归大唐"的伟业,很喜欢夸大归义军的力量.但其实,归义军不过是割据河陇,众多势力中的一个,甚至难称是最强大的一个. 归义军在咸通二年(861年)收复了凉州 ...

  • 大唐孤忠张议潮与少数民族关系:敦煌古往出神将,感得诸蕃遥钦仰

    自建中元年(公元781年),吐蕃举大兵历时十一年攻下大唐在河西最后一块领土沙洲后,河西.陇右一带就彻底从唐王朝版图中被分裂出去.沙洲汉族人民的生活便从天堂坠落到了地狱,而张议潮便是此地汉人首领. 投稿 ...

  • 张议潮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信念就是民族大义!(两宋繁华往事239)

    死罪能免,活罪难逃.在异族的残酷统治下,那些身陷囹圄的汉人们,开始了漫长的屈辱生涯.直到,一位英雄的出现. 英雄的名字,叫张议潮. 沙州沦陷12年后,他出生在沙州的张府.张家是沙州的豪门望族,汉人的翘 ...

  • 叶落归根,张议潮不求富贵,但求忠义和尊严(两宋繁华往事240)

    张议潮决定派使节向朝廷报捷. 由于道路阻隔,加之山高水长,隔着沙漠.戈壁,还要躲避吐蕃军队的搜捕.为了确保将捷报传到长安,他同时派出了十队使节,从十个不同的方向出发,目的地都是,长安.每个使节所携带的 ...

  • 敦煌张议潮:被刻意忘却的河西走廊铁血英雄

    作者:杨博 1 大唐开元二十一年,黄沙漫漫,驼铃声声,一行从西域而来的商队缓慢的行进在古阳关道上,远眺山峦重叠,高大的山峰连绵不绝,河流蜿蜒,一路郁郁葱葱,顿时抵消了他们的疲惫,前面盆地有一座大城,正 ...

  • 一人收复四千里河山——被遗忘的民族英雄张议潮

    安史之乱,河西尽失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