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自残、自伤?听听他们自己怎么说!
很多青少年出现过自伤、自残行为,比如用小刀、玻璃片划自己,用手狠狠掐自己,用头撞墙等等。
美国康奈尔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一项调查显示,近20%的学生有过自残自伤行为。尤其是抑郁症、双相障碍青少年患者中,自残、自伤行为更是普遍。
可很多人不能理解这些自残、自伤行为,“他们为什么那么傻要伤害自己?不痛吗?”这部分人包括这些青少年的父母。
这些家长中有的人非常心疼、担心,将家中所有利器都收起来,时刻守在孩子身边,一旦发现孩子伤害自己,家长马上拼力阻止;
有的则认为孩子是叛逆、故意威胁父母,所以对孩子的自残自伤表现得很冷漠,甚至冷嘲热讽,或严厉地批评、辱骂。
这些青少年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伤害自己?是什么驱动着他们自残、自伤?我们从这些青少年的心理角度出发,拍摄了以下视频进行分析,并向他们提供了缓解这个问题的具体方法。
点击可浏览,欢迎点赞、关注视频号“晴日心理”
简单来说,这部分青少年曾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内心非常压抑,积累了大量的负性情绪,精神心理濒临崩溃;而自残自伤可以令他们快速释放压力,可以暂时减轻痛苦。
我们在B站(哔哩哔哩)上发布了这则视频后,很快就引来了很多青少年、年轻人的共鸣。他们在评论中写下了真实的、令人痛心的心声。
这值得广大父母认真阅读,好好感受:
点开可看清晰大图
不少评论中都提及了想“快速”缓解痛苦,自残之后会感到很“舒服”,甚至说如果不能自残的话,可能立马就想死。
这部分青少年一方面因为遭受了叠加性心理创伤,内心的痛苦程度非常、非常高,他们都能感受到自己快受不了了、崩溃了,急需快速的缓解和自救手段;
另一方面,他们缺乏更加积极、健康的解压方式,也不懂得要及时释放每次的负性情绪,而不是任由它们累积;
再者,他们可能受到同伴、网络信息、书籍影视作品等方面的影响,接触到了关于自残自伤的信息;
综合了以上因素,在负性情绪爆发而失去理性的情况下,他们就很容易选择自残自伤来快速释放压力,缓解痛苦,就好像吃快速止痛药。而且一次试过觉得有效之后,很容易接二连三地使用,甚至上瘾。
有的学者还从生物学层面找到了自伤、自残的原因。
研究指出,自伤者在自伤、自残的过程中只感受到很少的疼痛感,甚至完全没有。这很可能是因为不良的成长经历、长期应激导致其体内的内源性阿片肽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这又会反过来导致他们出现应激反应和应对能力失调。
而自伤行为可使身体释放更多的内源性阿片肽到血液中,提高体内阿片肽的水平,从而达到机体的内部平衡。
因此,广大父母一定要对自残、自伤有理性、深入、客观的认识,要理解孩子背后的精神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不要愚昧无知、错误地对待;否则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孩子的痛苦不断累积,自残自伤带来的轻松感可能会逐渐下降,他们就会加大“剂量”,变本加厉地伤害自己,甚至选择自杀。
前段时间,成都49中的高中生小林自杀坠亡,引起社会关注。他在自杀之前曾躲起来疯狂割手自残,鲜血直流,很多人都无法理解。既然他一心求死,在死之前为什么又要自残?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其实,这是因为小林当时已经极度痛苦,希望再次通过自残自伤来快速缓解压力,可是这已经不奏效了。由此可见,他之前已经自残自伤过很多次。他最后一次的自救失败,大量负性情绪无法释放,陷入了严重的灾难化思维,感到彻底绝望,便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点击可浏览,欢迎点赞、关注视频号“晴日心理”
那如果发现孩子自残自伤,父母到底该如何理性应对?
第一,孩子自残自伤时不要指责,而要给予共情,理解他们的痛苦;
如果孩子自残自伤时指责父母,这说明父母对他们造成过叠加性心理创伤,父母一定要真正地自我反省,甚至当场向孩子真诚地道歉,这可以很好地缓解孩子当时的情绪爆发。
有些父母在看到孩子自残时,自以为理智、冷静地应对,对孩子而言却是一种伤害。
前段时间,我们分析了抑郁症患者赵可欣的患病根源。当她自残时,她的母亲只是静静看着女儿,一言不发,一动不动,事后还认为自己接住了女儿的情绪。但其实她女儿接受不了母亲这种表现,反而更加愤怒、激动、痛苦。
点击回看:“我没给孩子压力啊!TA怎么就得抑郁症了呢?”父母眼中乖巧、幸福的孩子,可能是假象
第二,如果孩子的行为严重,可能危及生命,必须及时阻止;必要时应紧急送院接受治疗
第三,等孩子情绪相对恢复平静后,父母跟孩子深入探讨负性情绪的来源,孩子可能遭受过哪些叠加性心理创伤,可以如何修复、解决。
接着如上述视频里说的那样,引导孩子寻找更健康、积极的解压方式,慢慢地作出积极的改变。
当然,家长能跟孩子深入沟通、取得一致的前提是亲子双方的关系必须良好,得孩子愿意跟父母敞开心扉才行。如果父母自认为没有信心,那说明我们肯定对孩子造成过心理创伤。
父母应该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先改善亲子关系、家庭关系,才能跟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
第四,在健康的、积极的解压方式还没有完全建立之前,叠加性心理创伤得不到较好的修复之前,如果孩子仍很想通过自残、自伤来缓解压力,父母可以和孩子商量,尽量选择比较安全的、不容易露出疤痕的方式和身体部位。
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如果实在忍不住,大可不必偷偷摸摸地自伤、自残,只要他们的行为风险不大,不触碰商量好的底线,可以在父母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父母会给予理解。
甚至可以鼓励孩子告诉父母,当他们忍不住自残自伤时,他们希望父母做些什么缓解自己的压力,比如拥抱、说些温暖的话等等。如果不伤害别人和自己,又是有助于修复孩子心理创伤的事,父母要积极去做。
如果父母能对孩子表达这样的理解和尊重,往往能够大大地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孩子甚至会非常感动,其自残、自伤行为很可能反而减少。
第五,孩子情绪有所好转时,父母要抓住时机带孩子就医,如果确诊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要及时接受规范治疗。
而且在病情未缓解之前,父母可以允许孩子适当地“沉迷”网络,有助于孩子缓解压力,减少自残自伤的风险。
(关于更多的分析和应对建议,可点击:孩子有自残、自伤行为,甚至想自杀,父母该怎么跟孩子好好谈一谈?)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自残自伤时,会不假思索地将家里的锐器、锋利物品、药物都收起来。在客观上,这当然能减少自残自伤行为,也是可以考虑采取的措施。
但这只是缓兵之计,只能从客观上令孩子不具备自残自伤的客观条件,而不是缓解了他们的痛苦。父母一定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真正地修复孩子的创伤,起码是尽量不激活他们的创伤,减少他们的压力和痛苦。
否则,孩子情绪爆发时仍会拼命找各种方法自残自伤,甚至直接自杀!
希望以上视频和文章能对广大家长有所启发,千万别再当明明很爱孩子,但因愚昧、无知而不断对孩子造成伤害的父母,要争取成为能给予孩子共情、倾听、积极引导的理想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