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关注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背后,是你不了解的这些真相
近日,央视新闻直播间对感统失调进行了全面报道,引发大众对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关注和讨论。
据了解,在我国,普通孩子中感统失调发生率为30%,行为问题群体中为60%,多动症群体中为80%,孤独症群体中感统失调发生率更是高达90%,且比率逐年上升。
但“感觉统合”到底是什么?其实很多人仍旧没有形成清晰准确的概念。
知乎上有很多关于感统失调的讨论话题,比如:
感统训练有必要吗?进行感统训练有用吗?
很多包括家长和老师在内的网友有疑虑的、有担忧的、有拥护的,当然也有很多反对的。
其中有一个心理学话题优秀回答者“叶壮”回复:
今天在中国,亲子园、幼教老师、不少家长的一种错误态度,就是——感统失调是个筐,啥毛病都能往里装。
然而,“感统失调”实际上,并未被收纳进入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DSM),因为这些失调的所谓表现,跟其他的一些障碍太相似了——
比如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或者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所以心理学家,认知神经科学家和临床精神病学家并不认为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为障碍。因此,学术界对之的诊断,并没有板上钉钉地纳入科学和深入临床实践的体系中。
但这的确是个噱头十足的名字——“感统障碍”,听上去很严重的样子,同时又很能激活家长因为焦虑而付费的意愿。它所相关联的问题,的确都是问题,甚至都是需要去专门干预和处理的大问题。但是这个概念本身,在目前的发展状态下,恐怕不能很好涵盖、解释与指导这些问题到底应该得到怎样的系统化处理。于是,“感统失调”被很多早教机构进一步滥用,毕竟,如果没人说得清,那就意味着自己怎么着都不会错,没有统一的标准,就意味着拿这个赚钱,专业上的成本和风险的确不高。
正如叶壮回复,感统失调是个筐,啥毛病都能往里装。
于是,在现阶段国内儿童康复训练市场,围绕各种各样儿童好动、注意力涣散、叫名字不理、不遵守规则、学习不好、坐不住等行为不良行为问题,都归为感统失调导致。
而在感统康复训练机构越来越多的当下,关于感觉统合训练究竟能否对孩子有用和有多大用的讨论一直甚嚣尘上。
一种声音拥护国外把感觉统合划分到“不成熟的方法”。所谓的不成熟的方法就是极少或者没有证明表明有效的方法。所谓的不成熟只是针对自闭症的核心症状(社交障碍,沟通障碍,刻板行为)。
另一种声音则认为,感觉统合训练对于改善儿童各方面不良行为问题有积极作用和改善效果。
两种观点交互碰撞,对于家长来说,究竟该不该带孩子去感统训练中心?如何解决孩子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都成为他们头疼的问题。
然而现实却是,“不成熟”归不成熟,但是大大小小的感统训练机构却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
而导致遍地开花的一个直接原因则是:
中国父母对教育的重视,尤其是应试教育制度下,迫切地关注自己孩子的成绩,而考试成绩成为压在学校、父母、孩子身上最重的一座大山,于是,遍地的培训机构、兴趣班就应运而生。
与之相对应的,孩子一旦出现各种不良行为导致成绩不理想,就将这些不良行为归因于感觉统合失调,所以,这也就间接导致了国内良莠不齐的感觉统合训练机构的大量出现。
而说到真正感统训练,则是由由ShrttinhyotC.S(1960)LashleyK.S(1960)提出的,并广泛地应用于行为和脑神经科学的研究。AyresA.J根据对脑功能研究,1972年首先系统地提出了感觉统合理论(SensoryIntegration Theory)。她认为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做出反应。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工作,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
感统训练又分广义的感统和狭义的感统。
广义的感统是指一般人的概念感觉是指视觉、听觉、味觉及嗅觉,但实际上人类生存需要的最基本而且最重要的感觉却是触觉、前庭觉及运动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欧美,日本等城市化发展较早的国家,问题儿童日益严重,经数百位专家共同研究,终于1972年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爱尔丝博士(J.Ayres )首先提出感觉统合理论。感觉统合就是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身的感观,从外界获得不同的感觉信息(视、听、嗅、味、触、前庭和本体觉等)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感觉统合不足或感觉统合失调就会影响大脑各功能区、感觉器官及身体的协调发挥,引发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狭义的感觉统合则是特指针对自闭症等特需儿童的康复训练。
自闭症(孤独症)是一种儿童脑功能的失常,从它被人认识开始,一直被许多专家和父母所困惑。导致自闭症的原因还不是很清楚,但自闭症的儿童显现出许多感觉处理不良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触觉学习的不足.但它所衍生的问题远远超过一般单纯的触觉敏感或迟钝。这些儿童如触觉不足的儿童。其大脑对感觉的分辨能力不好,甚至极差。
通过感统训练,自闭症孩子以上问题将会有所改善。
回到前面关于究竟该不该带孩子去感统训练中心?如何解决孩子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这些疑问是真实存在的,感统究竟该不该做?其实关乎的是两种心态:
一是觉得孩子出现一些不同于普通孩子的行为问题是正常的,越皮的孩子越好带,慢慢长大就会好了。
二是觉得那些所谓的康复机构都是骗人的,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自己和老一辈人小时候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孩子之间互相影响也改掉了啊。
两种观点像极了老一辈认为的“贵人语迟”、“说话晚不要紧,长大就好了”,于是,很多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就错过了6岁前的黄金干预康复期,导致长大后依然不会说话,或者只会简单的词句,此时再着急寻医问药,已经太迟了,就算有希望医治,也需要花费数倍的精力和金钱。
我不是鼓励家长追捧那些神乎其神的感统训练方法,感统训练也不一定非要去康复机构训练干预才行,在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中的训练同样是切实可行的。
面对孩子出现的诸多感统失调的问题,家长只是需要擦亮眼睛,分辨清楚目前国内很多培训机构搞感统训练是走错了道路的,无非让儿童多玩而已,还是真正能通过适合的感统训练调解和提升孩子各项能力和纠正问题行为,这才是最重要的。
许多家长将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喜欢学习、爱生气等行为归咎于孩子不听话,或者年龄还小,没有早期的发现孩子感统失调。
其实这都是感觉统合失调所导致的,孩子的大脑对身体各器官失去了控制及信息统合能力,时间长了就形成了各种障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那么,如何进行自检感统是否失调?建议家长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判断孩子是否有感统失调的问题:
1、视觉失调:表现为阅读困难,丢字漏字,认字但无法理解、写字困难,或者看一笔写一笔,经常抄错题写错数,不爱收拾屋子,桌面总是乱糟糟的。
2、听觉失调:语言处理能力差、跟他讲话需要重复好几遍,或者说一句话需要反应很长时间,跟读长句有困难等。
3、前庭功能失调:孩子的表现主要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有攻击行为、平衡能力差、方向感不好、情绪不稳定等。
4、本体觉失调:坐在座位上喜欢扭来扭去、动作笨拙、自立活动差等。
5、触觉失调:触觉过分敏感或钝感,不喜欢被触摸,孤僻胆小、社会交往能力差、爱啃手、容易紧张或者情绪暴躁、害怕陌生环境。
如果问题严重且很多,那么就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感统练习不仅是一种生理上的功能训练,更是协调心理、大脑和躯体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运动。
在训练过程中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提升自我控制,从而产生积极影响。在进行感觉统合练习时,家长既可以选择机构,也可以在家庭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训练孩子的各种感觉统合能力。
感统能力在6岁前是最佳发展时期,12岁以前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比较容易得到矫正,一旦超过这个年龄将很难改变。
讳疾忌医不可取,关键要选对方法。如果感统失调问题极大的影响了生活和学习,建议还是要去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和训练。
不了解一个东西之前,就不要着急认为孩子一定蒙受着它的伤害。很多时候,伤害孩子的,不是感统失调,是家长对感统失调不该有的焦虑和无法正确认识。
✎【蜗牛知道】问答平台正式上线
【蜗牛知道】问答平台正式上线以来,赢得数百名星爸星妈的信赖与支持。持续提问不断。
关于自闭症及特殊需要儿童的一切问题,以及星爸星妈的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都可以在这里提问。你的疑问,就是我们关注的。你的关注,就是我们探求的。你的探求,就是我们知道的。
关于自闭症,你知道的,或者你不知道的;你想知道的,你需要知道的;你不知道的知道的,你知道的不知道的,我们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