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我用这个笔记工具,代替了使用 6 年的印象笔记
编者荐语:
这篇文章中,除了整体的思路,护宇的标签管理和索引卡片也能给大家提供一些不一样的思路。
以下文章来源于护宇,作者护宇
护宇.护宇,一个死磕知识管理的人。
第一阶段:输入期
第二阶段:成长期
第三阶段:输出期
第一阶段:记录从各渠道输入的想法。
第二阶段:让记下来的想法慢慢成长。
02
flomo是以「卡片」为基本输入单位,短则一句话,长则百来字,就像写微博一样自在。不像石墨文档、印象笔记之类的工具,我会特别有压力,很难接受只在上面写几句话。
无论是APP端、PC端,还是网页版,在flomo记笔记最多只需三步:
Step 1:打开flomo
要修改的话,也只需双击,就能再次编辑。
flomo的极简功能除了让输入变得简单,还带来一个隐形好处:从功能上遏制住了美化、收藏的冲动,让人能更专注于思考本身。
flomo 从聊天和微博中汲取灵感,删减掉了标题、复杂的语法、排版等功能,就是为了让你如聊天一样无压力记录想法,汇聚众多的知识卡片。—— flomo 团队
03
为什么不使用文件夹?
如何使用flomo的标签功能?
放弃对标签分类的执念,一方面分类结构时常会变,另一方面会把记笔记这件事复杂化,不易坚持。
标签具有扁平化的特点,意味着随着数量越来越多,会显得没有重点。所以有必要提取一些重要标签,作为入口,方便快速进入某个主题。
Inbox:待处理信息。处理完丢弃或归类。
Project:正在进行的项目。有具体目标和时间限制,无法一次性完成。
Area:重点关注的领域。需长时间保持关注。不宜太多,要聚焦。
随着研究的深入,关于某个主题的知识结构慢慢浮现。这时候我会将核心标签聚合在一起,建立索引卡片。这类卡片的数量一般较少,目前我就写了6张。
比较常见的同类标签有:人名(Person)、书名(Book)、课程(Course)、电影(Movie)等,我会利用 #标签/子标签 的功能将它们合并,这样浏览的时候很方便。
04
希望你无论是否用flomo,都要坚持一个记笔记原则:一元化。
把所有笔记记录在一个地方。这样,你找起来就会很安心,知道要找的信息一定在这里,除非当初根本没记。
如果你担心来回切换应用记笔记太麻烦,可以了解flomo的API功能,支持批量导入第三方软件的笔记,这里不过多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