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我用这个笔记工具,代替了使用 6 年的印象笔记

flomo 昨天

编者荐语:

这篇文章中,除了整体的思路,护宇的标签管理和索引卡片也能给大家提供一些不一样的思路。

以下文章来源于护宇,作者护宇

护宇.护宇,一个死磕知识管理的人。

护宇的学习手册 Vol.07
前段时间,看了很火的《卡片笔记写作法》,借此了解到 flomo 这款笔记工具。上手100多天,体验不错,所以码了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使用心得。
01
刚开始,先聊聊知识探索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输入期

在什么也不知道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输入大量信息。信息的来源可以是:
无论哪种,目的都是从中萃取出对自己有价值的知识,认真记录,然后服务于未来的某个时刻。

第二阶段:成长期

一开始记下的笔记,想法是不成熟的,结构是不完整的,笔记主要以零散的形式存在。
但当经历越来越丰富,很多新的见解会随之产生,原本模糊的想法逐渐清晰,内容之间的结构关系逐渐明确。这时,可以开始尝试做输出。

第三阶段:输出期

输出的形式多种多样,千万别受局限:
以上种种,都是在做输出。
知识的价值其实就体现在这里。
我们之所以学那么多知识,不就是为了努力做出正确的决定,让生活变得更好吗?
所以,如果你之前觉得输出就是写文章,赶紧抛弃这种念头吧!
说了这么多,这三个阶段跟flomo有啥关系?目前,它主要被我用于:
  • 第一阶段:记录从各渠道输入的想法。

  • 第二阶段:让记下来的想法慢慢成长。

咱们一个个来说。

02

首先,我会把对自己有价值的想法统一记录到 flomo 中。整个过程特别简单,所以也特别容易坚持,甚至越来越喜欢写点什么的感觉。这跟flomo的功能是分不开的。
➊ 记录无压力

flomo是以「卡片」为基本输入单位,短则一句话,长则百来字,就像写微博一样自在。不像石墨文档、印象笔记之类的工具,我会特别有压力,很难接受只在上面写几句话。

▲ 只有两句话的flomo笔记
➋ 操作够便捷

无论是APP端、PC端,还是网页版,在flomo记笔记最多只需三步:

Step 1:打开flomo

Step 2:点击「+」号
Step 3:记录想法

要修改的话,也只需双击,就能再次编辑。

如果你是苹果手机,还可以设置快捷方式,打开就能记录。
▲ 图片来自 flomo官方
设置教程:https://help.flomoapp.com/
此外,flomo还支持微信端输入。绑定他家的服务号,将其置顶,有什么想法,直接在对话框输入就行。
▲ 图片来自 flomo官方
就这样,在这种「卡片式记」的理念下,100多天,我写了500多条笔记,整个过程轻松且愉快。

flomo的极简功能除了让输入变得简单,还带来一个隐形好处:从功能上遏制住了美化、收藏的冲动,让人能更专注于思考本身。

flomo 从聊天和微博中汲取灵感,删减掉了标题、复杂的语法、排版等功能,就是为了让你如聊天一样无压力记录想法,汇聚众多的知识卡片。—— flomo 团队

我记在flomo上的笔记,很少有长篇大论,最多几百字。即使是特别好的文章,我也不会全篇复制,而是看完后择出重点,末尾附上原文链接。这样,日后回顾更方便,笔记也不会臃肿。
▲ 提炼重点,末尾放原文链接
关于输入的问题就说到这。
接下来咱聊聊「让记下来的想法慢慢成长」是怎么一回事。这里需要用到flomo的两个功能:「批注」「复制链接」
批注:支持在原有想法上不断延伸,有种在串珠子的感觉,你能直观地看到知识在纵向生长。
复制链接:可以实现卡片间的相互跳转(当下很火的概念:双向链接),原来孤立的知识被关联起来,知识不断被盘活。随着积累的知识卡片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会越来越普遍。
以上所有操作,学习成本不高,在官网的帮助下或者自己上手玩一下,就都明白了。

03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这么多笔记,该如何管理?
答案:标签

为什么不使用文件夹?

用「标签」进行管理,有个明显的好处:一条笔记能被多个主题使用。
如果用文件夹管理,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困惑:“这条笔记同时符合多个主题,放在哪里更合适?”
所以,使用「标签」管理这些尚未成熟的想法,比「文件夹」更为合适。

如何使用flomo的标签功能?

第一,多打几个标签。

放弃对标签分类的执念,一方面分类结构时常会变,另一方面会把记笔记这件事复杂化,不易坚持。

标签,应该主要用于检索。所以,打标签的时候最好多打几条,以便将来有足够多的线索能找回这条笔记。
第二,设置导航标签。

标签具有扁平化的特点,意味着随着数量越来越多,会显得没有重点。所以有必要提取一些重要标签,作为入口,方便快速进入某个主题。

提供三个比较通用的导航标签( 灵感来自@少楠 ,flomo创始人之一 ):
  • Inbox:待处理信息。处理完丢弃或归类。

  • Project:正在进行的项目。有具体目标和时间限制,无法一次性完成。

  • Area:重点关注的领域。需长时间保持关注。不宜太多,要聚焦。

P.S. 可以利用flomo的 #标签/子标签 语法实现上述效果,emoji目前只支持在PC端添加。
除此以外,我还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了个性化设置。比如:#护宇 、#千千问 、#Note ,并且全部置顶(flomo支持置顶10个标签)。
#护宇:跟自己强相关或特别重要的东西,比如「哇塞时刻」。
▲ #护宇/哇塞时刻
#千千问:搜集思考问题的经典套路。名字来源于小时候看的央视科普动画片《千千问》。
▲ #护宇/工作方法库
#Note:把日常接触的内容按要素进行了拆解。
第三,撰写索引卡片。

随着研究的深入,关于某个主题的知识结构慢慢浮现。这时候我会将核心标签聚合在一起,建立索引卡片。这类卡片的数量一般较少,目前我就写了6张。

#Area/知识管理/笔记 的核心标签
除此以外,我会准备一张卡片(有且只有一张),作为整个知识库最重要的入口,命名为#芝麻开门。灵感来自童话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只要念起咒语「芝麻开门」,就意味着宝藏的洞门被开启。而记录在flomo中的笔记,就是我的知识宝藏。
第四,合并同类标签。

比较常见的同类标签有:人名(Person)、书名(Book)、课程(Course)、电影(Movie)等,我会利用 #标签/子标签 的功能将它们合并,这样浏览的时候很方便。

以上,就是我使用标签管理flomo笔记的一点心得。其实「标签」这个话题很大,真要展开写,估计又是一篇长文。等我有更多心得,再来码字不迟。

04

希望你无论是否用flomo,都要坚持一个记笔记原则:一元化

把所有笔记记录在一个地方。这样,你找起来就会很安心,知道要找的信息一定在这里,除非当初根本没记。

如果你担心来回切换应用记笔记太麻烦,可以了解flomo的API功能,支持批量导入第三方软件的笔记,这里不过多描述。

入口:
https://help.flomoapp.com/advance/extension
最后,对本文做个小结,方便大家快速回顾。
▲ 点开即可看大图
我是@护宇本职「运营」,业余喜欢研究「知识管理」,咱们下篇再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