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精灵 ——白色汝窑盘鉴赏(一)
这个白色小盘口径16.8cm,足径9.8 cm,高1.8 cm。这个貌似普通的盘子,对于她的确切认知,颇费了一些周折。
一、她叫“盘”还是“碟”?
叫她“碟子”还是“盘子”呢?这是一个比较好解决但却很有意思的问题。查了一下《现代汉语词典》,对“碟”的解释是:盛菜蔬或调味品的器皿,比盘子小,底扁而浅。对“盘子”的解释是:盛放物品的浅底的器具,比碟子大,多为圆形。有意思的是到底多大算大,多小为小呢?这没有一个量化的“硬杠”。这个器物,以其将近17公分的口径,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似乎叫“盘”叫“碟”都可以。又查阅了一些古瓷器资料,因为在古代一般叫“盘子”的时候多,所以就称她为“盘”了。
图1:白色汝窑盘平视图
图2:白色汝窑盘正面图
图3:白色汝窑盘底面图
二、她有怎样的“出身”?
她出生的年代——到代不到代?她出生的家庭——什么窑口的?这个问题确定起来就比较难。期间历经两年之久,查阅了大量的电子和纸质资料,现在已经确信——她是一件十分珍贵的白色汝窑盘。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确定其为汝窑产品,特别是世难一见的白色汝窑产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慎之又慎、考证了再考证。经过了一番审慎思考、多方求证,最后我还是确认,她就是一件北宋时期的白色汝窑盘。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依据有以下点。
(一)她浓厚的高古气韵
气韵是中国艺术品审美的一个重要概念,指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体现在瓷器鉴定上,气韵主要指器物的整体韵致。构成器物的整体韵致,有造型、颜色、光泽度、新老程度等多种因素。气韵可以从基础层面、中等层面和深度层面三个角度来解读。气韵的基础层面,反映一件器物的概貌,从鉴定的角度,主要是对一件器物“新”“老”的判定。传统鉴定经常说的“有一眼”“开门”“开门老”“老气十足”等,都是从一个器物的整体韵致角度对器物新老程度做出的判断。气韵的中等层面,反映一件器物的时代特征,从鉴定的角度,主要是对一件器物“到代”程度的判定。传统鉴定经常说的“够清”“看到明”等,都是从一个器物的整体韵致角度对一个器物时代性做出的判断。气韵的深度层面,反映一件器物的出身,从鉴定的角度,主要是对一件器物精美程度的判定。对明清瓷器,传统鉴定活动中经常说“官窑”“民窑”“够官”“民窑细路”等;对高古瓷器,传统鉴定活动中经常说“窑口”“五大名窑”等,都是从一个器物的整体韵致角度对一个器物“出身”做出的判断。
这个盘子的基础气韵为老气淋漓。其形制古朴,端庄素雅,线条流畅,气质可人。其釉色为白色历经千百年氧化后形成的“牙白色”,光气温润内敛,在整体牙白色中间自然散布着土沁、水沁。
图4:白色汝窑盘底面局部水沁、土沁图
从这个盘子的中层气韵上可以断定其为高古瓷,一是她的整体外观沧桑感十分浓重,气色远超明清瓷器的浅近直白;二是她的“体重”偏轻,符合高古瓷的重量特点;三是她的敲击声发木,是胎体烧结度不高的表征。这个盘子深度气韵显露出她的出身不俗,应该属于汝窑系的官汝作品。这样讲,一是因为她整体上给人一种汝窑特有的端庄肃穆的简朴美;二是她采用了当时
图5:白色汝窑盘底面“弦纹足”图
属于奢侈品级别的工艺——裹足支烧;三是她创造性地使用了“弦纹式圈足”。
(二)她独特的汝官窑基因
汝官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其气韵、造型、工艺、胎质、釉质、开片、气泡等都属于独一无二的,这个盘子有着众多的汝官窑基因。
一是适中的体量。从传世汝窑中,大家得到一个共识:“汝窑无大器”,其洗、碗、盘(碟)的口径一般在10—20cm之间,以16cm左右的为多。以现藏在台北故宫的两款器物为例,“丙蔡”碟的尺寸为:高1.5cm,深1.2cm,口径10.9cm,足径8.2cm;“甲”字款盘的尺寸为:高3.2cm-3.7cm,深2.3cm,口径14.5-14.9cm。据考证,宋元时的1尺合现在31.68cm,由于工艺的局限和制作者的审美追求,宋五大名窑中,口径超过31.68cm的盘碗极少,也就是说所谓的“尺碗”“尺盘”极少。器物体量不大,加之本身做工考究,就形成了端庄秀美、娇小可人的艺术风格。这个白色小盘的口径16.8cm,足径9.8 cm,高1.8 cm,极具“汝窑”眼缘。
二是疏松的胎质。虽然不能直接看到这个盘的胎质,但是从其外观的软硬、疏密感,上手的轻重感,敲击声音的脆闷程度等方面判断,其胎质比较疏松,烧结度不高。从近年来对汝窑大量的考古挖掘等科学研究证明,汝窑胎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质地疏松,烧结度不高。其断面干涩而没有玻璃光泽,大大小小的空洞特别多,吸水率和气孔率都相当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公认原因是二次烧制和追求釉面的玉质感。
三是温润的釉质。一提到汝窑的釉,马上想到的就是“天青色”“玛瑙入釉”等概念,而真正上手过入窑瓷器的人对汝窑的釉都有一个深切的感受:温润细腻。用手抚摸这个白汝盘,与抚摸明清瓷器的感觉有非常大的差异——白汝盘抚之如脂如玉,十分润滑、细腻。造成这种质感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是胎体打磨光滑细致,因为汝窑采取的是素烧胎的方式,胎体烧好后,还要经过精细的打磨,这为釉面的细腻滑润打下了基础。其二是釉料筛选精细,陶瓷釉料都是由固体物和水调和而成的,汝窑也不例外。尽管现在研究还没有完全掌握汝窑的釉料配方,但是有一点确实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其对固体釉料的淘洗筛选精而又精,这样才能确保烧成后釉面色泽纯正,质感润滑细腻。其三是对烧成温度的准确把控,既要保证釉料的充分熔融,又要保证其不溢流(垂釉)、不稀淌(流泪)。
四是典型的开片。这个盘的开片有两种,对于判定其身份都非常重要。其一,“碎米纹”。顾名思义,“碎米纹”指的是像碎大米那样的开片。这个名称是著名瓷器鉴赏家耿宝昌先生提出来的,他在讲古代瓷器鉴定心得时说:“裂片大于鱼子纹,而小于瓜籽片。有仿,也是缝色有差异。另,碎米纹又与瓷器的品种有关联,如它常出现在白汝瓷上,若出现在天青汝、官、哥,则就错了。”这个盘子的内外壁,都开有独特的“碎米纹”,而且这种开片在其他品种的瓷器上很难见到。(参见“图6”“图7”)
图6:白色汝窑盘正面盘壁“碎米纹”图
图7:白色汝窑盘底面盘壁“碎米纹”图(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