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隶书独具一格,提出书法要“宁拙毋巧,宁丑毋媚”
如果说弘一透出的是诸佛的那种静化的心灵,那么伊秉绶则显示的是佛的法力无边。伊秉绶的隶书,确也愚的厉害,拙的可以。其一是简单化线条,剔除汉隶线条丰富的节律,使其成熟的“华巧”动作(顿挫与波挑)回到朴厚的单一中峰线段,这种线段在视觉意义上传递着朴拙、厚质、愚笨,宛如一只傻大象。
在时空构架上,抹除了富有时间节律与动感的特性,只一味的在空间构架上施展法术——字内空间与字外空间的竭心殚虑策划。在其隶书作品当中,提按丰富、节奏明快的成熟隶书笔法变成了动作单一的中锋运笔,为避免这种运笔法所导致的单调性与匀整性,伊汀洲采用线条长短有变、参差错落的并行方式来表达出一种理性与自然的交融;这就使他在空间的处理上高人一筹。
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清代书法家,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人又称“伊汀州”。乾隆四十四年举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嘉庆四年任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昭雪后又升为扬州知府,1802年(嘉庆七年),伊秉绶54岁时,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乡,扬州数万市民洒泪送别。62岁病逝后,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在任期间,以“廉吏善政”著称。
这是伊秉绶的简历,怎一个精彩了得。宁折不弯,正直博大,这是他的为人,不也正是他的隶书吗?都说字如其人,伊秉绶其人如字。伊秉绶没有傅山那么激进、叛逆,他是藏柔于刚、藏巧于拙、藏奇于正、藏细于粗、藏圆于方,讲究的是儒家的“中和”之美。他的字平正朴拙,气息高古,境界非俗人可比,功力也非凡人可为。据谢章铤《睹棋山庄词话》载:“墨卿每朝起学笔画数十百圈,自小累大,纸匀圆为度。
其所作楹联、匾额,从行款到结体,极富疏密聚散之变化,于遒劲中别具姿媚,个性鲜明,横平竖直。他用篆书的笔法来写隶书,因此笔画圆润、粗细相近,没有明显的波挑。章法极有特色,字字铺满,四面撑足,给人方整严谨的装饰美感,且梁章钜对之有“愈大愈壮”之评。他的倔劲从家门口的自撰联就可看出:“清风吹不到,明月来相照。”他骂钱谦益之流是“奴儒”,痛恨子昂的流丽软媚,在书法上提倡“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勿安排”,对后代书法家影响甚深。他的书体横平竖直,结体方正,有较强的装饰意趣;用笔圆浑,毫不夸张,意到笔止;初看有点、平淡、呆板,但细加推敲,则会觉察到他的字齐而不板、整而不呆、厚而不满。气韵生动,飘逸脱俗,结体别出新意,极富变化,讲究疏密变化,收放得体。大字雄强挺拔、愈大愈壮,小字清新雅丽,端庄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