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一天也是吃三顿饭吗?吃多吃少根据地位来决定

在现代人看来,一天吃三餐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至于说有些人特殊原因加餐或者有些酷爱宵夜,则另当别论。那么,很多人会疑惑,一日三餐这个规律,到底是从古就有的吗?如果有的话,又是谁规定的呢?

其实,先不管几餐,每天能够定时吃饭,这就是文明的一个进步。在原始社会,都是饥一顿饱一顿,有猎物的时候就可以饱餐一顿,没有猎物的时候就只能饿着,饿不住了就死。直到人类发现了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才让定时吃饭变成了可能。

在一开始,因为生产力所限制,普通人都是一日两餐饭的。第一餐饭叫做“朝食”,称为“饔”;第二餐饭叫做“餔食”,称为“飧”。从名字可以看出,第一餐饭是主食,第二餐饭只是补充。

在古代,人们观察太阳所处的位置来确定时间,太阳运行到东南角叫隅中,朝食就是在隅中之前,换算到现在大概是九点之前。最著名的故事就是成语“灭此朝食”的来源,那是在齐晋鞌之战中,齐侯为了鼓舞将士,告诉他们对手很容易战胜,天亮后开打,也不会耽误我方吃饭,豪迈喊出了: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第二顿饭的时间大概是申时吃,《说文》一书中专门有注释:哺,申时食也。就像刚才说的,古人普遍不重视第二餐饭,认为只是补充而已。这大概与当时粮食产量不高,取火也不容易有关。很多时候,就是将朝食中有意多做的饭热一热将就吃了。

然而,就在二餐制最盛行的时候,贵族们却普遍已经采用了“三餐制”。最开始当然是最高的统治者君王享用,周天子的朝食和普通人的一样,但在日中和日夕的时候吃两餐,人家那不叫补充,而是正儿八经的中餐和晚餐,叫做燕食。

到了秦汉时,贵族们普遍开始吃两餐,这也是阶层区分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不是吃得起之外,更是在于有没有资格多吃一顿饭的政治待遇问题。比如《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就说“皆日三食,给薪菜盐炊食器席蓐”。

这里特别提出每天吃三餐,是因为当时淮南王刘长谋反已经被俘,因为念及他的贵族身份,所以汉文帝格外开恩,仍然让他吃三餐饭。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的提高,再加上阶层观念的不断淡化和打破,魏晋时期开始就出现平民吃三餐,到了唐宋时期就已经定型了。这时候的人,在中午还吃一顿午餐,而且将其看成是最重要的一餐饭,这个观念和现在就很类似了。而且,“中饭”这个词已经广泛使用,比如在白居易的《咏闲》中就提到:

朝眠因客起,午饭伴僧斋。

但是,虽然此时的一日三餐很普遍了,但中国太辽阔,发展极不均衡,再加上古代战乱很频繁,这个规律一直没有完全确定下来。一些地方是一日三餐,有些地方却是一日二餐,甚至同一个地方,某些时期是一日三餐,某些时期又是一日二餐。直到清朝的时候,还是如此。这在《清稗类钞》中有记载:南方普通日三次,北方普通日二次。

其实,在古代封建统治者看来,吃饭的次数和政治地位息息相关,所以“帝王餐”不仅有三顿的,还有四顿甚至五顿的。至于说全国普遍吃三餐,那还是近代之后的事情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