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齐文化经典故事——晏子论“和而不同”

春秋时代后期,齐景公宠爱大夫梁丘据。一次,景公打猎归来,只安排晏婴在遄台迎候,而梁丘据听说了也急急忙忙赶来迎接。

景公很高兴,对晏婴说:“唯据与我和夫!”(只有丘据跟我才叫和谐呀!)

晏子回答说:“据亦同也,焉得为和?”(梁丘据不过是与您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谐呢?)

景公问:“和与同异乎?”(和谐与相同有差别吗?)

晏子回答:“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译文:当然不一样。和谐就好比做羹汤,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加水稀释。人们吃了这种羹汤,就会心性平和。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臣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仪,百姓没有争斗之心。所以《诗经》中说:‘还有调和好汤羹,五味齐备又适中;敬献神明来享用,上下和睦不斗争。’先王使五味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用来平和心性,成就政事。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迅速、高下、出入、密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和心性。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所以,《诗经》还说:‘美好音乐无瑕疵。’而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得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之所以说有差别,就因为这个理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