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稳定就是不愿让自己离开舒适区
图片发自简书App01小王今年24岁,211大学毕业后,在成都一家私企做产品研发。父母在都在央企工作,总觉得小王的工作不靠谱,不稳定,说不定哪天没就没了。后来,遇上单位招工,硬是把他从成都叫了回来,父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安排到效益最好的化工厂工作。无论父母怎么满意,但小王并不喜欢在化工厂工作,因为他所学的专业就不是化工,转专业培训后依然没有兴趣。他还是想做研发,但父母却坚决不同意,理由是央企工作稳定,在私企上班则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小王在化工厂上了两年班,一直找不到做事的乐趣,每天按部就班到单位,就像例行公事一样,干的都是些不用动脑筋的体力活。后来,他背着父母偷偷跟成都的那家公司联系,最终还是选择了辞职。父母知道后,和他大吵一架,爸爸威胁他:“你去成都可以要,但你在那边的事情全由自己负责,我们一概不管。”一个同事的女儿交往三年的男友只因为在私企,就被父母逼迫分手,称对方的工作必须在体制内,最差也要事业编!原因一样,也是要工作稳定。还有一个硕士研究生,千辛万苦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却因不属体制内,被父母要求拒绝工作,继续求职。这些社会现象不约而同指向了同一个问题:稳定的工作,难道是护身符?稳定的工作,真的会永远稳定吗?稳定的工作背后,有什么让你更应该担忧和害怕的?图片发自简书App02塔勒布在《反脆弱》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有一对兄弟,哥哥是五百强高管,收入丰厚又稳定。弟弟是出租车司机,收入忽高忽低,虽然不稳定,但一年下来总收入跟哥哥差不多。当经济危机爆发时,哥哥失业,只能靠存款勉强度日,而弟弟依然靠开出租车维生,完全没受什么影响,收入跟以往一样。塔勒布在分析类似的大量案例后,得出一个结论:越稳定的越脆弱。我们大多数人认为的稳定,其实只是因为这个岗位看上去稳定而已。殊不知岗位再稳定,也不代表个人的稳定。在稳定的岗位上,你也不可能一辈子高枕无忧。更何况很多今天看似稳定的行业或岗位,正逐渐被取代,甚至消亡。方便面销量3年下降80亿包,干掉它们的对手真不是白象、今麦郎,而是美团、饿了么这些新崛起的互联网送餐平台。不是因为方便面不好吃或者质量出现问题,而是外卖又好吃又便捷,大家就改吃外卖了,何必去啃口味单一的方便面呢?紧随行业衰退之后的,是岗位的消失。可以预见的是,许多传统的管理与服务方式将被人工智能技术所取代。于是,那些贡献一般、价值不高、可替代性强的员工将被淘汰。而留下来的则是更懂专业技术、更懂人工智能、更懂未来的人才。在一个不再是找到“铁饭碗”就管一辈子的时代,任何岗位,任何人都可能被随时取代,不管你乐不乐意,高不高兴。潮水来临时,你根本无法改变潮水的方向,你能做的,唯有让自己具备游泳求生的能力,降低被潮水淹没的风险。图片发自简书App03有人曾说过,你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在浪费生命;追求稳定,也许最后只能稳定地穷着;所谓稳定的工作,可能是最不安全的;你所谓的稳定,危险系数极高,舒服久了,你也就废了。我有个远房亲戚,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从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认真读书,好好学习,这样才能考上好大学,才能离开这里。于是,一步一步,他走出了农村,走进了高铁集团,成了单位上最努力的员工。他在合适的年纪完成了别人对她的期盼,体面的工作,稳定的收入。可是生活就像围墙,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离家百公里,工作十几年年,工资3500元,上不去冲不破,温水煮青蛙的日子,过着过着,人就容易丧失了斗志。他总是在想:一眼望到头的生活,难道就这么过下去吗?有时候,人的执念到了一定程度也会爆发。他也选择了辞职,让自己离开舒适区,开始了一场奋斗之旅。尽管他自己做的有些艰难,但从来没有因为看不到路的头而沮丧过,也许他追求的就是这种一眼看不到头的生活。罗振宇提出的“U盘化生存”策略,他告诫年轻人:“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简单讲,就是要锻炼自己稳定而专业的能力,成为一个“手艺人”,将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是否学到了新东西,认知得到了升级,能力得到了提升。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想奋斗,再舒服的工作也拦不住你;不想奋斗,再不堪的工作,也会让你在此沉沦。”稳定让多少人失去了斗志,让多少人迷失了方向。所谓的稳定就是不愿离开舒适区。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