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败走麦城后,钟繇献上一文,成为后世夸赞不已的经典之作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中原大地风起云涌,发生了许多大事。镇守荆州的关羽水淹七军,攻下樊城,逼降于禁、擒获庞德。此时的他,光芒万丈,连曹操也认为汉献帝在许都,离关羽军太近,考虑迁都避其锋芒。《三国志》称关羽“威震华夏”,这是史书对武将最高的褒扬了。再加上此前,蜀军在汉中的胜利,让人一度怀疑汉兴有望。
然而,关羽的巅峰时代也就在此终结,而且急速下坠,滑到了谷底。他被曹刘联军击溃,败走麦城,最后遇到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束手就擒并在临沮被害。
这是关羽的谢幕演出,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年曾经迸发出璀璨的光芒,但最终却无力更改三国的走势。中原形势,没有像他和蜀汉预期地发展。然而,此时却有一篇文章,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羽战败后, 68岁的钟繇兴奋地给曹操献上了《贺捷表》:
臣繇言:戎路兼行,履险冒寒。臣以无任,不获扈从,企仰悬情,无有宁舍。即日长史逮充宣大令,命知征南将军运田单之奇,厉愤怒之众,与徐晃同势,并力扑讨。表里俱进,应期克捷,馘灭凶逆。贼帅关羽,已被矢刃。傅方反覆,胡修背恩,天道祸淫,不终厥命。奉闻嘉憙,喜不自胜。望路载笑,踊跃逸豫。臣不胜欣庆,谨拜表因便宜上闻。臣繇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建安廿四年闰月九日,南蕃东武亭侯臣繇上。
本来,魏国建立之后,钟繇曾升任相国,位高权重。但在就在建安二十四年时,他因为卷入魏讽谋反案而被免官。所以,钟繇当时虽然是东武亭侯,却无官无职,也就没有伴随曹操亲政参战。他按照当时的习惯,为得胜而归的魏国写下了这份贺表,是情理之中。
这份《贺捷表》又称《戎路表》或《戎辂表》,如果论辞藻华丽,文词优美,放在煌煌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上算不得什么,即便是在当时,也并没有引起洛阳纸贵。然而,它对中国文化极为深远的影响,来源于它的书法特点。
秦朝建立之后,李斯创立了小篆,而此前的甲骨文、金文等诸多文字被称为大篆。小篆相当优美,挺拔秀丽,但过于复杂,逐渐被隶书取代。程邈创立隶书以来,大行其道,几乎占据了统治地位。然而,这份《贺捷表》的出现,终于打破了此格局。
它有行书的笔意,也还保留着隶书的痕迹,但笔画之间已经超越了时代,成为了被人公认的楷书。虽然浓厚的古朴气息下,它的写法放在今天楷书盛行之中很一般,可它无异于打开了中国文字的另一扇窗。在隶书大行其道的当时,从小耳濡目染的钟繇,能在接近古稀之年时,破除藩篱,实在是有着巨大的勇气。
也就是因为钟繇的这篇文章,让楷书破土而出,逐渐风行,甚至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字体。人们根据这种字体端正的特点,将其称为“正书”,后来又因为“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而称之为“楷书”。尽管宋《宣和书谱》中也写道“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但这里的楷书,只不过是八分书,而不是现代所谓的楷书。
纵观历代书帖,《贺捷表》才是带来楷书字体的横空之作。因此,《宣和书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楷法今之正书也,钟繇《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