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反复证明:钱不是用来存银行的,钱是用来买艺术品的
(导读:44年前,1200元存银行,现在得2684元。1200元买书画,现在值12亿元。历史反复证明: 钱不是用来存的,是用来买艺术品的。)
历史反复证明:钱不是用来存银行的,钱是用来买艺术品的
44年前,1200元全买成黄金的话,放到现在价值超过百万;
44年前,1200元如果全买成可口可乐的股票,现在市值超过千万;
44年前,1200元全部买茅台,今天最低价格也需要1亿;
44年前,1200元全部买瓷器,今天的价值2亿,买书画今天的价值3-4亿,买佛像、唐卡今天的价值超10亿;
44年前,将1200元全部存入银行,到今天可以变成2684.04元,可以买辆电动车;
历史反复证明: 钱不是用来存的,是用来买艺术品的,前提条件要识货,如果不懂,还是买房子吧!
富有家族不能把所有钱存银行,部分钱要买艺术品来传承财富
虽然收藏可以获得崇高的社会地位,但收藏不一定就是烧钱来刷存在感。
不是你有钱了,你才收藏,而是收藏会令你变得更富有。
每一个时代,都有几百位艺术家的作品在短时间内暴涨几十倍到几百倍,这是一种历史规律。
这些年,有很多埋头干收藏的人暴富起来,而历史上靠收藏成为巨富的人,则不计其数。
家中无书画,必是俗人家,家中有书画,增值又传家。
我国古代就有“坐卧高堂,究尽泉壑”之说。
无论您是为了增加室内的空气清新感,开阔个人胸襟气度格调;无论您是为了增添对生活的热情憧憬,无论您是作为收藏升值保值,为子孙后代留下无尽财富与宝藏;有品位的家中,怎少得了名家精美书画作品。
(赵无极《6.10.1985》5.1亿成交,2005年该作品才卖1804万元,13年涨了28倍,赚了4亿元。)
1200元存银行现在得2684元,1200元买书画现在值12亿元
假如小伙伴们不小心在家里的箱底找到了一张几十年前的银行存折,不知道你们是会乐开花呢,还是会哭晕在厕所呢?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几十年前存银行一万元钱,现在取出来还有多少呢?答案你可能想不到。
这看似一道算术题,实则是一道哲学题。
前段时间,厦门有个姓陈的女士在家里找到了一张老父亲临终前交给她的存有1200元的老存单。几经波折,连本带利,陈女士才到手2684.04元。要知道1200元在44年前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按现在的通货膨胀来倒算回去,1200元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2万白花花的人民币啊。
同样的一万元,44年前如果存到银行现在才拿出来,估计也就2万元多一点。所以小伙伴们一定要学会珍惜当下,及时行乐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不然谁能料到今天存进银行的一百万,十年之后会不会连吃鸡都吃不起呢!
如果厦门陈女士的父亲当年用1200元到荣宝斋卖一批名人书画,可以买30幅国画大师作品,留到现在至少值10亿元了。
(黄宾虹《黄山汤口》3.45亿元成交,当年卖1元没人要。)
荣宝斋卖画收款单:当年1000元买书画,现在涨到10亿元
古话说:粮食布匹十分利、中药当铺百分利、古玩字画千分利。“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如今方一见,觉知言不虚。”
最近,一组荣宝斋卖画的收款单曝光。看到这些收款单再对比今日才知书画收藏的暴利如此吓人。
1959年黄胄人物画19元,1963年陈半丁画24元,1964年吴作人画25元,1957年李苦禅画47元,1963年叶浅予画100元,1963年李可染“春雨江南”100元。我们再来看一下如今这些艺术家作品的拍卖价格,都几千万几亿的了。
如果当年,你有1000元,在荣宝斋买名家书画,留到现在大概价值10亿元。同样,在当年你用1000元存银行,留到现在只得2000多元。
虽然不是同一作品也有货币购买力不一样的情况,但相比把钱放银行里,购买这样的书画绝对是值得的。
看到这里不免要遗憾下当年为什么没有买个一张两张的,当然那个年代那个背景下大部分人不一定有余钱,有余钱也不一定能想到购买书画。
(李可染《万山红遍》2012年保利春拍2.93亿成交,而当年荣宝斋从李可染手里收购花了80元。)
历史上靠收藏暴富的人不计其数,当年100元买入齐白石的画,现在值千万元
历史上每一个昌盛时期,既是文艺创作的繁荣期,也是文化收藏的鼎盛期。
历代在社会安定,四海升平之际,总要大量搜集艺术品,以充实内府收藏。以书画为例,历史上就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集中。
作为收藏品,它自有物质、精神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他是承载历史、文化、艺术信息的商品,其价值具有不稳定性,随着时代风尚、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而整体上呈上升趋势。
以书画为例,齐白石的同一幅画,在70年代值100元,而到现在,可达到数千万元。至于古代的书画,经年累月,其涨幅就更大了。
在现代社会,从事收藏已成为人们重要的投资手段。相对较低的投入和相对较高的产出,低风险、高效益的文物收藏已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青睐。在经济繁荣的今天,收藏已不再成为文人雅士的专利,而逐渐成为人们经济生活和精神的一部分。
历史上靠收藏而成为巨富的人,实在是数不胜数。明代中叶,因为江南的经济发达,涌现了一大批书画鉴赏家,如文徽明父子、项元汴家族、王世贞兄弟以及董其昌等等。这些收藏家同时又是著名的书画家,他们的收藏一方面推动着当时书画市场的繁荣,同时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任何东西都没有艺术品增值快,中国书画暴涨了千万倍
任何东西都没有艺术品增值快,我们70年代,那时候买画的时候,你像北京几个重要画家,像李可染、吴作人、蒋兆和,当时收购价都是45块钱,李可染山水在1964年,收购价当时卖给荣宝斋四张山水,给他350块钱,李可染高兴坏了,因为都是三裁的,一张一尺合10块多钱了,李可染高兴的说,我的画超过我老师的收购价,齐白石才卖10块钱为止。
当年45块钱,现在拍卖会上至少180万,当年60到90买的山水,现在至少拍500到1000万,翻了几万倍,什么房地产,什么都不成。
改革开放以前,黄金收购价152,三块零四分一克,现在涨到一百多倍。
收画的利润有上千万倍,有上万倍。就拿齐白石讲,二零零几年的时候才两万块钱一尺。现在卖多少钱了?几百万一尺了。
(1981年,许化迟花了20万直接买下9000张画,现在价值几十亿)
他20万买9000张字画,现在值几十亿
1981年,许化迟花了20万直接买下9000张画,其中就有齐白石、张大千、李可染、吴作人、蒋兆和等等大家的作品。现在看来20万不多,但以当时的购买力,形象一点,是一辆桑塔纳轿车的价格。
1979年,历史博物馆成立了“外宾服务部”,做一些近现代画家作品的销售,以补充博物馆不足的经费——那时候博物馆来了外宾要接待,国家财政拨款也不多,接待外宾的标准是一人三块钱,但这是国家博物馆就在天安门前,三块钱怎么吃饭呐?差额就得从这儿解决。
当时艺术家们的画,吴作人一张画卖5元钱,李可染8元,刘炳森6毛、8毛,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外宾服务部经营到1981年,经营不下去了。卖得不好,国家博物馆卖字画也不合适,画于是得处理掉。但这么多处理给谁,谁又买得起?许化迟,一次性花二十多万,买了全部的画作。
那么这位许化迟到底是何许人也呢?许化迟的父亲是许麟庐,是齐白石的得意门生,荣宝斋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经理,有这样的父亲和家庭以上的事情也就便得让人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