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阅读就是和智者聊天,用别人的经验长自己的智慧。对一个民族来说,阅读决定一个民族思维的高度和深度;对一个人来说,阅读决定一个人的境界和素养。

懂得学习的人,是幸运的人;懂得如何学习的人,是生活的赢家。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学习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这四大支柱,实际上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支柱,也是时代发展对人的能力素质提出的四种需求。

学会求知,就是要学会学习的能力;学会做事,就是要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学会共处,就是在人类活动中,要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学会做人,就是要学会在当今社会生存、生活的能力。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如果说前两者更多地是在传统的教育中充实了新的内容,那么,后两者则是着眼于21世纪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全新学习目标。所有这四种学习,既不限于人生某一阶段,也不囿于家庭、学校或社区等某一场所。这也正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四大支柱。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智者,都告诉人们要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都必须多读书。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既是一种求知方法,也是一种思想方法。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康德说:“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知性是指内在的文化涵养自然发出的外在气质,也就是让人一看就会产生此人有文化有内涵的感觉。

感性是遇事在处理中以个人情感为依据的心理过程,通俗的说就是感情用事。感性是生而俱有,不带修饰的,用感性的思维去看待和处理问题,往往带有盲目性,正确的认识离不开理性思考。

阅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一个人的成长、成熟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质量互变规律告诉人们,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的变化,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界限时,量变就转化为质变,事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水的状态由温度决定。水:零度以下为冰,零度到100度为水,100度以上为水蒸气。人的状态由修养决定。不同的修养,决定不同的人生境界。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提出,人做各种事的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了人的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人生三境界,也可以看成是人生修养的三种路径。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第一境界,形容对人生的迷茫,孤独而不知前路在哪里;第二境界,形容有了目标,在追求的道路上,求之不得之后,虽然消瘦,却无怨无悔;第三境界,表明立志追求的目标,在足够的积累后,量变成为质变,不经意间达到了。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说的就是学习好了才能做官,要做好官更须学习好。对今人来说,学习不是为了做官,但做官必须好好学习。学习不好,不仅做不好官,还容易误入歧途。做官向来是风光与风险同在。

毛泽东有首诗词,《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如果把“仙人洞”比做当官的“光景”,只有在这险峻的山峰上,才能领略到无限美好的风光。

智是进德之基。修养的目的,说到底是提升人生境界,做个好人。人未做好,切勿当官。没有一流的人品做底子,当官必定摔跤子。高尚的人生境界,与精神追求相关,与权力、金钱无关。有的人身居高位,却终究未能走出“功利境界”,到头来身败名裂。

德才兼备是为官者的必备素养。阅读,一是为了修德,提升人生境界;二是为了养才,提高工作本领。对为官者来说,有德有才是合格品,有德少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

无论为官做事、还是为人处事,无论何时何地、还是从事何种职业,阅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都是与我们终身相伴的要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