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名著个性化解读——《论语》(1)
引言——
宋初宰相赵普,有人说他所读只有《论语》而已。太宗问及此事,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这就是“颁布《论语》治天下”的来历。《论语》能否治天下,难以妄言,但作为儒家经典和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对后世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对我们修身养性、提高素质,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立身于世也很有启发;对我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主要内容:
一、为政以德
首先我们要明白,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先秦时期应该是礼治社会,而从秦朝开始,中国进入法治社会。礼治社会的特点是以某种价值理念和社会秩序为核心,以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标准的形成为途径。若说法治强调的是外在的约束力,而礼治强调的是一种自我约束力。所以孔子讲究克己复礼,主张社会的和谐应来源于个体道德修养的提高,当然也包括君王。
以上只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缺乏社会学研究的依据,所以缺乏准确性。所以大家能明白我的意思即可。
其实我们的社会是需要一种价值观的树立的。法律并不能解决我们生活中所有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要认真学习《论语》的原因之一。
孔子主张君王要用道德来治理天下,反对暴政与刑罚。他认为要用仁义道德来教化百姓,用礼仪制度来约束百姓,百姓就会有廉耻之心。
1、“德”内“礼”外
孔子在治国方面非常重视“德”和“礼”。“德”是内在的,是对个人的要求。对君王而言,“德”表现在施行“仁政”。对百姓而言,“德”表现在不同层面的高尚品质。“礼”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制度方面的。孔子主张用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度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方面的,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这种观念在一定的道德标准上规范人的行为,实现社会的稳定,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2、先富后教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这一点符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哲学理论。他强调“先富后教”,这也反映出孔子对百姓生活的重视。逻辑关系如下:为政以德才能满足百姓的生活需求,然后对百姓施行教化,进而使国家达到“治”的境界。在这里,孔子已经涉及到人作为万物之灵的本质,就是应该有更高层面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满足于温饱。
3、正己修身
这也是孔子对统治者提出的基本要求,要想以德治国,统治者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这样才能使百姓信服。对于像孔子这样追求普及“仁”的思想的人而言,也是如此。“其身正,不令而行”,所有的“君子”要想宣扬自己的思想,首先自己要做到“身正”。统治者率先垂范,百姓才能群起响应。
相关语句:(请同学们自行补充)
1、子曰:“为政以德, , 。”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 ,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
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 。”
5、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 。 ,必偃。”
6、自古皆有死, 。
7、百姓足, ?百姓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