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徘徊于确定与不确定
十一月我的想法有些转变,我觉得需要多给一些确定的东西:明确的边界、行为的指导,要做什么和不要做什么。在咨询和讲课中都有这个变化,写文章时也有所体现。你们或许看出来了。
一部分的原因在于,世界在动荡。从中国到美国,从商界到政坛,都正在发生很多事,更不要说疫情。带来的结果好坏姑且不论,作为「变化」本身就是一个应激,给生活增添了不确定的变数。人在动荡的时候,需要多听一点确定的声音。
张文宏已经成了某种确定感的来源。这篇《张文宏的这段话厉害在哪里?》也是本月阅读量最高的一篇。我想不光是蹭了热点,很多人也跟我一样,在那个时刻格外需要这样一个强有力的权威形象,在不确定的洪流中安插一块小小的立足点。
第二波疫情是一个巨大的不确定。但我们已经确定地为它的到来做好了准备。因为这一份对不确定的确定,在十一月局部地区的防疫形势升温时,尽管我们惴惴不安,多数人的生活仍然如常继续。
比起单纯的承认不确定,这样更有价值。
《孩子没有假期》是一篇以真实咨询为蓝本的小说。在这个故事里,我强调了父母要在家庭养育承担一部分压力,给孩子选择的自由。那些被过度控制的孩子,就像这个故事里的主角,会因为跟父母的权力斗争而陷入挣扎和困境。这是要警惕的。但在留言中我意识到一种趋势,一些读者把它解读为另一个极端:「所以最好的养育就是放手」。
我犹豫过,但还是不想默许这种说法。
自由是有重量的。无论谁做决定,都要面对不确定的风险。这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不能因为看到了过度控制,就矫枉过正地鼓吹全盘放手。放手有时候是偷懒的选择,因为「结果好不好,责任都不在我」。这是另一种不承担,是用看似潇洒的方式,回避自己面对不确定的压力。
在不确定面前,你可以说「我不知道」,这是实话,说出这句话需要勇气和诚实。但如果你想做得更多一点,就不要只说你不知道,同时还要说出你知道什么,你想怎么做,或者你还需要什么才可以做出进一步的判断。——这是一种更有担当,更需要勇气的姿态。《不要赠与虚空》也是在家庭教育的语境里讨论这件事。探讨了一种给人更多确定感的养育风格。当然,对父母的挑战也更大。
但「我不知道」也是重要的。确定不等于我们无所不知。在《脑子跟不上的情况》里我说了这么一个观点,就是我们往往是在自以为知道的地方错过了很多。所以不要默认自己真的知道太多。有时恰恰是不知道,才能让沟通产生更多的信息。
说完这些我又觉得事情被我搞得很复杂。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到底怎么做才好,就不能有一个简单的结论,一句话说清楚吗?——带着这种又不太满意,又觉得「这也不能怪我啊,本来就是这么复杂」的心情,我写了《你注定被挑战》。
又回到了不确定的老路上来。
就是这么一组因循相生的东西。总之,世界是不确定的,两种能力都重要,太确定了不行,太不确定了也不行。究竟怎么样最好呢?不确定。
按惯例来说,秋冬季节抑郁比较高发,所以重发了一篇旧文:《科普丨秋冬季的抑郁养护指南》,同时还写了《真有抑郁症这么个东西》,《在痛和痛苦之间,有你的选择》两篇。几篇文章都带有一个共同的主旨,就是把抑郁看成一种确定的困扰,甚至不妨是生理性的。因为知道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折磨人的东西,受到困扰的人就不必再怪罪到自己身上,反而有助于他们更灵活地应对。
生理性的解释,可以用来提高确定感。这个月推荐的书《大脑可以有多蠢?》也与此有关。
这个月做了4个和读者互动的干预:《为了我,为了你丨反馈实验041》、《糟糕!让孩子看见了丨反馈实验042》、《凡尔赛的反击丨反馈实验043》、《强硬的关注丨反馈实验044》。
最后还是致谢:这个月总共收到了275人次的读者打赏。《关心世界和关心自己》由暂停实验室付费,感谢各位读者和广告主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