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走进三晋古城大同~品味古代匠人的鸿篇大作之云冈石窟1

 国内游 
心境旅行YSJ
云冈石窟
图文作者:安宇(暗香飘雨)

2020年新春的帷幕拉开的似乎有点悲情,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全世界按下了暂停键,改变了无数生活轨迹,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的诗和远方。随着疫情的好转,各种活动的相继解封,虽然不能遁足远方,那就趁着这个机会去看看我们三晋大地的好山、好水、好风光,去探寻你身边最熟悉的陌生地。

心动不如行动,那么第一站就去山西大同吧。

提起山西大同,很多人知道煤炭业很发达,其实这座城市还是北魏时期的都城,也是辽金时期的陪都。
山西大同自古为军事重镇,是我国九大古都之一,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说。
大同地处吕梁、阴山、太行3条山脉交汇处,有着雄浑、挺拔的山岳风光。山西大同曾经是北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的中心。
今年因为疫情的关系,政府优惠所有的景点都不收门票,借着这个优惠政策,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就此成行。
一大早,我们乘坐动车经过2个来小时的车程来到了大同,我们将住宿的地方定在了古城内一个古香古色的四合院,这样也好让我们充分体验一下古城的魅力。
安排好住宿,一碗舌尖上的美味~大同刀削面拉开了我们大同之旅的帷幕。来大同,云冈石窟是不容错过的第一站哦!!!
简单午餐过后,云冈石窟出发喽……今天老天爷真是眷顾我们,湛蓝的天空,风中悸动的白云,暖暖的阳光,心情真的是很好,车子朝着心仪已久的云冈石窟一路疾驰着。
2016年的时候,我去了敦煌的莫高窟,被石窟里精美的石刻造像和壁画深深震撼,古人的智慧和精湛技艺以及锲而不舍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日,我又来到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再次穿越时空,感受古人神斧凿记得千年历史。下一步,我也将按着丝绸之路的继续东进,去洛阳的龙门石窟看看,这当然是后话。
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这里说到石窟,就说说石窟文化。
根据史料记载,石窟文化是由起源地古印度通过“丝路”从印度传入我国西域,龟兹地区产生了最早期的“西域佛教”,进而成为佛教传入中原的一个重要桥梁。
在佛教兴盛的三至六世纪,各地纷纷凿石窟,绘佛像,建寺院,我国最早的石窟在坐落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的库车县西部,叫克孜儿千佛洞。
进入河西走廊是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然后沿着丝绸之路继续东进则是宁夏弥须山石窟,以及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等。
说起云冈石窟的起源可以追述到1500多年以前,当时有一支活跃于阴山山脉大草原的游牧民族鲜卑族拓跋部异军突起,建立了北魏政权,不久便迁都平成,
大同在北魏时期又叫平成,北魏这个少数民族政权为了统治的稳固,倡导民众崇佛向善,以达到减少反抗,收复人心的目的,
因此耗费人力物力和时间来开凿石窟,这座闻名于世的云冈石窟就是北魏建都大同时期,留下的一座历史丰碑。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在北魏初期开凿,时间约在公元460年的北魏文成皇帝时期,迄今已有1540年的历史。
云冈石窟的开凿比敦煌石窟晚94年,较龙门石窟早35年的时间。它以建筑规模之大、塑像形体之高、保存之完整,而闻名天下。
云岗石窟以高超的石雕艺术典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大同云冈石窟是中国第一处由皇室显贵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延一公里,共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像造型51000余尊,这些石窟石像都以佛像或是佛教故事为主。
云冈石窟不仅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也融合古印度、西域和中原各民族的艺术特征,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同时大同云岗石窟也是举世公认的与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阿富汗巴米扬佛教艺术齐名的东方艺术瑰宝。
哈哈哈,不多说了,云冈石窟………我来了。
来到云冈石窟入口处,刷完身份证,出示健康码,扫码下载了自助讲解器,我们一行人进入了云冈石窟的景区。
一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很大的广场,中央立着一位老僧人,听讲解这就是昙曜广场,这位高僧就是主持修建云冈石窟的昙曜。
这尊石头雕像就是高僧昙曜。
据史料记载在公元460年,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高僧昙曜来到北魏都城平城(今大同),路遇文成帝车马队时,袈裟被马咬住,文成帝认为这是“马识善人”,于是便对昙曜以师待之。
作为虔诚的信徒,昙曜建议在武周山开凿佛像,以此弘扬佛教。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文成帝欣然同意,于是下旨令昙曜开凿石窟。这一浩大的工程历时近30年,有近4万人参加。
经过了昙曜广场,在往里走,眼前呈现两排排列整齐的十三对“骑象四棱神柱”,塔柱由两部分组成,六牙白象和背上布满佛像的四棱石柱,整个雕刻厚重稳固,散发着浓浓的佛教气息。
石象背上驮着莲花座,莲花座上面矗立着四面刻有双排并坐佛像的神柱,一眼望去,气势宏伟,蔚为壮观。
四棱石柱下的石雕大象平静祥和,做工细致精美,石像雕刻是仿北魏风格,大象用的是佛教里常用的六牙石象造型。
六颗象牙代表了佛教里的六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六根清净的意思。
走到礼佛大道的尽头呈现于世人眼前的是两面相对的伞形皇家礼佛浮雕墙,这组正面相对的浮雕墙总体呈圆弧状,长约20米、高约4米,画面构图完美,雕刻细致,充分再现了北魏当时皇帝、皇后前往礼佛的庄严肃穆的盛大场面,
这种场面使人不由联想到1500多年前云冈石窟作为皇家寺院曾经的辉煌,让人举目流连。在两排浮雕墙的中央便是菩提树,相传在20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的。
走过菩提树,前面一座七孔桥,桥的那边就是灵岩寺。
接引菩萨立于桥头,接引众生前往佛国。
走过七孔桥就进入到灵岩寺。
到寺中,一眼看到中央石雕方形宝塔,塔高达5层,每层有主佛像四面12尊,连同塔柱、佛龛周围的小佛像,数以百计,堪称同类石雕塔中的极品。
继续前行,来到灵岩寺后面的长桥,这是通往石窟的必经之路,来到长桥,回看湖中心的灵岩寺,气势非常雄伟壮观。
经过灵岩寺,来到了一座石壁前,听讲解说,这是很有历史意义的昙媚石壁~《比丘尼昙媚造像题》 ,是1956年11月间在整修昙曜五窟之一的第二十窟窟前积土时出土的,这是云冈石窟难得的一块完整的造像题记。
这块石壁完整真实的记录了北部平城这次颇具规模的造像活动,对云冈石窟的开凿情况,特别是昙曜五窟的完工时间,以及关于云冈石窟佛寺“东为僧寺,西为尼寺”的说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依据。
穿过石壁,就来到了石窟群,站在云冈石窟群的面前,我们可见石窟沿武周山崖一字排开,延伸约一公里长,现存主要洞窟有45个,分东、中、西三部分,还有许多呈方形的小洞窟像蜂窝状密布于山腰处。
云冈石窟的开凿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历时60多年。
云冈石窟的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东部石窟以造塔为主,又称为塔洞;中部石窟每窟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密布浮雕;西部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最多,从而构成了庞大的石窟群。
往里走,最先来到的是云冈石窟的第一、二窟,第一、二两窟为双窟,具有相似的结构,均为中心塔柱窟,位于云冈石窟的最东端。
一窟石雕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四壁佛像大多风化浸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菩萨,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也保存较完整。
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据考证,第一、二窟辽代以前建为护国寺,是云岗十寺之一。
继续往前走,前路突然变得狭窄,本就不宽的道路,被一个“简单”的雕塑“霸占”了几乎三分之二的道路,雕塑竟然还享受着遮阳棚的待遇。
原来这里是“古道车辙”,是一处非常珍贵的古迹。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平定西域后,中西文化交流再掀高潮,武州山大石窟寺成为平城(即大同)丝绸之路的前站。唐辽宋金元以后,这里仍是胡汉之间的重要通道。
从汉代以来,这条路就是大同通往内蒙的一条古道,上面是山,下面临河,只有这么一条狭窄的路,这条路是北魏定都于平城时代的丝绸之路最东端的一条道。
咱们山西人、内蒙人口中常说的走西口,就是从这个地方出去,进入杀虎口。
当时由于平城(现在的大同)本身就是北魏的国都,北魏当时又是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政治存在,代表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实力,这条路见证了中西文化的交融,是历史见证。
看这着车辙,可以想见当年贸易往来的频繁。
今天我们倡导的一带一路,在全国都很难找到历史上的保存下来的原路,这就是“古道车辙”的弥足珍贵之处
走过“古道车辙”历史遗迹,继续前行就来到云岗第三窟,又叫灵岩寺洞,是云岗最大的洞窟。
请看下一集
图文作者:安宇
关注公众号

搜索【国内游】欣赏更多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