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陵崔氏的发祥
两千多年前,一个叫崔仲牟的人扶老携幼来到安平县东黄城村一带,他停下脚步,茫然四顾,忽然发现这里土地肥沃,风景秀丽,便决定在这里住下来。那时还没有博陵郡,但已有了安平县,隶属于北方的涿郡。他定居的那个村子被后人称作凤凰里,这就是博陵崔氏家族的发祥地。
崔仲牟出身名门,他的先祖是辅周灭商的姜尚。姜尚的儿子被封为齐侯,他的曾孙季子把位子让给了弟弟叔己,自己被封到崔邑,子孙便以崔为姓。崔氏子孙世代为齐国贵族。进入秦代,崔仲牟的父亲崔如意被封为东莱侯。入汉后,崔仲牟的哥哥崔业袭封了东莱侯,在东武城(一说今故城县瓦子庄)定居下来,他便是日后清河崔氏家族的始祖。哥哥袭封了爵位,崔仲牟只能依靠自己的双手自主创业了。他一边开垦荒田,一边读书课子,把希望寄托在儿孙身上。
光阴荏苒,到了崔仲牟的六世孙崔朝时,博陵崔氏家族开始步入仕途。在西汉昭帝时期,崔朝任幽州从事,这是一个附属于州郡长官的下级官吏,地位很低,但崔朝具有远见卓识,因阻止自己的上级幽州刺史上官杰和燕王刘旦谋反,被升为侍御史,进入中枢。这为子孙走上仕途铺平了道路。
到崔朝的儿子崔舒时,仕途就顺畅多了,他官历四郡太守,政绩卓著。崔舒的长子崔发任新莽大司空。他的次子崔篆博学多识,很有名望,王莽时为郡文学,以明经征召,心里却对王莽篡权很反感。太保甄丰推荐他做步兵校尉,他推辞不就。后来被迫做了建新大尹,三年不理政务。在离职前却大平冤狱,释放了被关押的两千多人。进入东汉,又有人推荐他做官,崔篆觉得自己一家受到王莽的宠遇,有愧于汉室,便拒绝做官,客居荥阳做学问。著有《周易林》、《慰志赋》等作品。他的才学、气节对子孙影响很大。范晔称赞说:“崔氏世有美才,兼以沉沦典籍,遂为儒林之材,皆篆之后也。”
崔篆的孙子崔S是东汉著名文学家,和班固、傅毅齐名。他做车骑将军窦宪的幕僚时,窦宪把他的文章呈给汉章帝,章帝读了很赏识,并且责怪窦宪为何这么晚才引荐给他。崔S的儿子崔瑗,官至济北相,是著名的书法家,对草书的发展很有贡献,著有《草书势》传世。崔瑗的儿子崔任五原太守,还是历史上著名的政论家、农学家。他的农学著作《四民月令》对后世影响深远。
从东汉到隋唐,在近千年的岁月里,靠着士族制度的荫护以及重视耕读的家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博陵崔氏家族得以成为世代簪缨的世家大族,在唐代,仅宰相就出了十几位。贞观初年,李世民让长孙皇后的舅舅景县人高俭负责编纂《氏族志》,高俭把崔氏列为了天下氏族的首姓。
据谱书记载,元末明初崔姓定居崔家庄,就是现在的万第南崔格庄。后人分居莱阳、海阳及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