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NO.140
NO.140
之所以会这么做,李亨的解释是:
郭子仪、李光弼两人都是功臣元勋,无论谁当主帅对另一个都不公平,因此他不设主帅,只用一个太监来当观军容使,作为九支大军的领导协调小组组长,负责居中协调,监督诸军。
这个理由听起来似乎挺冠冕堂皇,可只要稍稍一想就觉得根本就说不通。
这就相当于:
一个人的高考成绩够得上北大、清华任何一所的分数线,但他觉得这两所大学的水平差不多高,无论上哪所学校都对另外一所不公平,所以他干脆一所都不选择,而是选择了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荒唐不荒唐?
可笑不可笑?
郭子仪、李光弼不傻,对李亨真正的用意当然都心知肚明。
他们知道,皇帝对他们这些将领颇为猜忌。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李亨这个人天性谨慎多疑,在近二十年的太子生涯中,他就是凭借这一点安然渡过了无数次难关,近二十年太子生涯中经历的无数次阴谋和背叛,更是大大地加深了他的这一特性。
他无比坚定地相信一个道理:所有的大臣和将军都不可信任——不管那个人看起来有多么忠诚——安禄山就是个最典型的例子!
也正因为这样,尽管表面上看起来他对郭子仪、李光弼等人极其优待,频频封赏,甚至还曾对郭子仪说出“吾之家国,由卿再造”这种肉麻的话,但实际上他对他们一直非常提防,时刻都担心他们有朝一日步安禄山的后尘。
他唯一真正信任的,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后妃和宦官。
尤其是那些宦官。
在他看来,正如世界上唯一能不劳而获的只有年龄一样,世界上唯一能保证不造反的只有宦官。
这些人根本不可能有后代,就算造反当了皇帝又能传给谁!
本着这一理念,他一上台,就开始重用宦官。
经天纬地之才,倾国倾城之貌,胸口碎大石之力,精通八国语言,唱跳全能ACE……
这些东西,那些宦官统统都没有。
但他们却始终是李亨心目中的宇宙无敌超级大明星。
在他的大力扶持下,很快,这帮去势群体就成了朝中最强的强势群体。
而这个鱼朝恩,就是他此时最宠幸的宦官之一——仅次于李辅国。
不过,鱼朝恩拍马屁、哄皇帝开心的水平也许能获高分,但打仗的经验却只能得零分,这样的人来当二十万大军的最高统帅,当然不可能服众。
还没开战,唐军阵中就议论纷纷——外行领导内行,没种的领导有种的,这个仗能打得赢吗?
好在郭子仪对此似乎倒并没有多大意见。
这也符合他一贯以来的工作作风——对上面的任何决策,都无条件地执行——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
当年十月,他率军北渡黄河,在获嘉(今河南获嘉)击败了叛军大将安太清。
安太清退保卫州(今河南卫辉),郭子仪将其包围。
之后李嗣业、鲁炅、季广琛、崔光远等人也先后领兵与郭子仪会合。
唐军声势大振。
卫州离邺郡不到二百里,位置极其重要。
安庆绪闻讯急忙倾全力来救。
他亲自出马,带着崔乾祐、田承嗣、薛嵩等将领和麾下全部主力七万大军气势汹汹向唐军扑来。
郭子仪将三千精锐弓弩手埋伏在营垒内,自己率部迎战安庆绪。
战不多久,他佯装败退,将叛军引至营垒附近。
此时弓弩手突然出现,万箭齐发。
叛军猝不及防,顿时一片混乱。
郭子仪趁机带领全军回师反击,大破叛军,擒杀安庆绪的弟弟安庆和,接着又乘胜进击,一举攻克卫州,随即马不停蹄继续追击狼狈逃回邺郡的安庆绪。
见唐军紧追不舍,安庆绪不得不收拾残兵,硬着头皮在邺郡西南的愁思冈与唐军再次交战,没想到这次的结果还是一样——再次被打得落花流水。
连战连败后的安庆绪只好仓皇退入邺郡城内。
郭子仪等人随即带着二十万大军将邺郡团团围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