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建学导论丨孙君专栏vol.48(含音频)

乡建学是农耕文明进入到工业文明之后的一门学科,传统东方文明中,工商业是融入在农业之中。乡建学自然是指站在工业文明视角下,重新构建传统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乡建学。
四川月坝
用城市工业思维做乡村肯定行不通,用乡村的思维建设城市也不行,于是在两者之间有了乡建学。

乡建学导论

●乡村建设主要是研究领域与基本理论,建设原则与方法,重点对实验路径,以方法乡建学中的专业划分。

工业文明下的城市

Part 1

乡建学的研究领域与理论基础

百年乡建之豪派

乡建学是架构在生态系统与循环经济上,并在法治与德治之间,用工业的思维重新构建我们这个时代的农耕文明。
乡建学几乎是所有学科中最为复杂的系统,它要继承传统,又要吸取西方科学技术,要改造乡村又要遵守农耕文明的属性,要用工业与城市思维去设定未来的乡村,又必须延续传统农业法则。

01

乡建学的研究领域

以农业方向有

生态学,乡村自治,谱牒学,宗法制,乡村规划设计,农业经济,乡村地理学,乡村产业化,乡村社会学;

城乡融合下的方向有

小农经济与原种(第3声)原种(第4声)家庭,农庄与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与康养,实施农业与规模化信息化,微生物与昆虫蛋农业,乡村金融与数字化信息化,乡建教育学;

Part 2

乡建学理论基础

乡建学或城市学,和工业文明都是建立在农耕文明之上,是时代的变迁,形式不同,而内容(精神与文明)不变。
中国乡建学是民族属性,与国家性格决定,这也就决定了乡建学的理论,乡建学理论首先明白理论基础源于农耕文明,而这种文明之路又是怎么样的?

1、村祠合一

中国是建立在村庄之上的国家,姓氏与血缘之情让5000年的中国依旧是“德法兼治”与家国天下的国家治理模式,这种文化的最底层的基础就是有家必有堂,有堂必有谱,有谱必有祠,祠便成为中国人精神与灵魂的家。

金山村祠堂

2、田人合一

有田才有人,有人才有村,村便筑造了九州。田与人结合,这是村的特点,田与人分离就是城,要么就是流浪。

3、家国合一

乡村有家必有堂,堂上供奉着“天地君亲师”,天地是自然与生态,君是国,亲是家,师是教育与伦理。这五个字就是中国5000年不散的核心。

4、宗法合一

一个追续5000年文明的国家,一定有她极为先进的宗法与民主,中国人的宗教严格上说不是佛也不是道,而是“天地君亲师”,以生活方式与孝道文明,形成“村规民约”,民约在家与祠中产生,村规在家与祠之外(村)中产生。君与国同义,是法的代名词。乡村(镇)便是典型的放大的中国。

5、城乡合一

中国经济与发展,自秦汉郡县制之后就形成了“一生农,二生城,三生中国”的城乡经济,也是乡建学最关系的理论基础。

在近2800年的历史中,城乡三产融合,交替,迭代。从农耕文明步入工业革命只是工具上的革命,而不是文化与哲学上的革命,工具与技术只是术而不是道。
百年乡村建设,一直没有从道去研究,从工业与城市思维去研究,从理论中去研究乡村建设,百年乡建一直很难其解。

Part 3

建设中的原则

百年乡建是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从渐化到演变,再到规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今天的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正处在探索与适应的过程,估计到2035年前后才能得其之法。
原则不是方法,方法不是初心,没有初心,方法一定失去原则。
乡建学原则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之上,我们才会有方法与路径的探索,所谓原则就是要站在农民的利益上,以乡村乡贤与精英的思维想问题,去探索与改良,在这样一个原则上步入乡建学,融入工业革命,是乡建学所研究的范围。
百年乡建中梁漱溟、晏阳初等做了重要乡村实践,也从中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成功与失败的路径。
梁漱溟(1893-1988)
乡建学原则不能用城市文明与现有农业大学的思维,也不能用西方历代农业讨论,不能用过于理性的思维去讨论感性状态下的乡村。这种以学科与独立专业学科的研究方向就不适应于农耕文明,尤其是农耕文明叠加乡建,让农耕文明更加复杂,目前我们研究机构政策制定,大学教育依然处于探索与实践之中。
晏阳初(1890-1990),左一

01

道统思想下的哲学

东方哲学一直坚守天人合一,阴阳互补,对应统一,德法并济,正因为如此,形成中国人在面对矛盾与问题时,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好人,这种思维在《周易》文化中表现的很是清楚,也是中国人处理所有事情的原则。农耕文明正是在这样一个思维下,把人与物融入天与地之间,形成共生共享哲学思想,5000年长河中表现顽强的生命力。

02

生活中的宗教观

信仰是人类由低级文明步入高级文明,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分水岭,我们研究乡建学,首先要从长期以来忽略的乡村信仰入手。乡村信仰我认为是全人类文明中最接近人性与天性的宗教,她在包容万物万事,融入天下所有的宗法,吸取各宗派之精华,不对抗,不对立,顺势而为,以一种平而和为贵的态度,呈现出不像宗教又不见信仰的生活中的乡村宗教。
她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在天与地之中,在阴与阳轮回,以中庸之道让信仰像万物一样生生不息的“和”的原则。今天众多人的迷茫是因为我们没有认清农耕文明,没有找到就在身边的信仰,很多人说中国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这是因为把查考定位一种流派,原本就是有违信仰本意。
沿海乡村地区信奉妈祖庙

03

乡村民主

中国与西方在民主的表述上有很大差别,她不是西方的民主选举,又不是绝对独裁的君主制,而是在两者之间的民主形式,既充满民主协商的自设与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我称之“家国民主制”。在乡村也称“乡贤治村”的传统乡村社会,乡贤基本是官吏出身,他既代表国家也是一个村的代言人,还是一个家族的代表。这种民主的特点,就是把家与国统一起来。
民主也称人权,民主的好与差直接影响一个国家人民的言论与自由,宗教与思想,团结与发展。把世界平铺在一个平面,世界上四大文明,唯有中国依旧辉煌,这应该归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主形式是否民主。
乡建学所要面对的民主形式研究,是站在西方与东方之间,农耕文明与工业之间,先解构再重构,这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又是必须面对的话题,这个话题中国人一直没有直面,不能直面,乡村建设也就无法成立。
村委会选举

04

循环经济

不制造垃圾,这是农耕文明的重要特征,也是乡建学面对的最对的挑战。
工业文明,生态学,可持续发展都是农业进入工业文明之后所带来的的问题,也是向农耕文明学习之处,这是可持续发展与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分水岭。而这个分水岭,农耕文明一直是人类文明的高地,只是现代文明与现代农业所借鉴,显然工业文明是落后于农耕文明。
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垃圾污染
韶山村长冲垃圾分类站

05

文明分两种

文明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律与道德支撑,一种是强制与法规所支撑,前者是小众与宗法制,后者是大众与法制社会。两种文明是两种社会形态所决定文明的形式。乡村文明借助于中堂、祠堂、庙宇、民俗与村庄各种仪式所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文明。
城市文明是借助法律,公众督促,个人社会修养所形成的文明水平。我们不能以为城市文明才是文明,乡村文明就是愚昧落后,乡建学就是要纠正这种错误,百年乡建所面临的“乡村不动”,乡村建设越建农民越少,越建越离我的希望越远,我们用“愚穷弱私”定为乡村,这本就是违背农耕文明之原则。
中国乡村建设百年之中最为成功是毛泽东,他提出“人民万岁”也成为千古之声。

06

土地文明

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几乎90%以上的改朝换代都是围绕土地。都是土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上而终结。乡建或乡村振兴都是警惕。食为政首,固农安邦的中国,底线思维就是土地与宅基地不能私有化的原则。

Part 4

乡建方法论

乡村建设是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农民,二是政府,三是社会(专家、公益组织、企业)这三个部分不能独立行事,而是要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这支队伍就叫“乡建者”。百年乡建出现就是三支队伍各行其事,没有形成合力,以至今天乡村振兴依然如此。

1、农民主体

乡建学首先建立在农民为主体,以村祠为依托,以乡贤为主力,没有农民参与,没有乡贤灵魂,失去了村与祠的作用,乡建就落不了地。

2、政府支持

乡建一定离不开政府支持,政府的定位一定不能全都代替,不要过于干预乡村自治,要帮忙不添乱,这一点很难把控。做可能用力过猛,不做又很难有示范与引导作用。这种像韩国新村运动与台湾土改做的非常成功。

3、社会助力

乡建最初都是以反哺与情怀开始的,可是未来城市的人不了解农业与农民,往往会适得其反,这一点百年乡建的结果就说明这一点。如何让社会参与者有价值感,有成果,这需要自身努力,向农民学习,了解农业与农村,知己知彼,才能找到方法。

总结近二十年的乡村建设,方法多种多样,目前较为成熟,又是农民,政府,社会合力的有三种(摘《乡村振兴三种模式》)。

Part 5

实施路径与方法

乡建过程中,路径、模式与经验推广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一并完成的,尤其是成功项目必定如比,碎片化与分科运作是不可能做好乡村建设。路经过了就通而不疼,技术与方法其实都是一样,政府为了推进项目,每不同时期会制定不同政策,

01

实施路径

梁漱溟与晏阳初谈的百年乡村到今天在说百年乡建,应该是两百年。这两百年的乡建是面临朝代,战争,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两百年。而我们这个百年,自1949年之后,相对比较平稳,没有战争,没有重大瘟疫,乡村建设是以政府为主体的一场运动,尤其是2005新农村建设开始,历届政府不放松,连续15个中央一号文件,乡村建设成为国家战略。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骆驼湾村
我们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思考与实践乡建学。纵观两百年的乡村建设,最成功的并不是梁漱溟与晏阳初,而是山西省长阎锡山(宛西自治),实业家卢作孚(重庆北碚),以及教育家陶行知(乡村教育),另有韩国新村运动,日本的乡村建设,台湾的土地改革为当下乡村振兴为借鉴。乡村建设讨论的是路径,也就是项目实施的成功率。两百年的乡村建设为我们今天的项目路径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韶山村乡村建设示范户

1、不成功案例

从近15年的乡村建设来看,学者与精英下的乡建几乎没有成功,他们会把一件并不太复杂的事弄得上至贱农,下至民生,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企业参与的乡村振兴,成功率极低,国家一直以保护宅基地与土地不能入市,不能银行抵押与担保,银行不能为企业助力,基金会与NGO雷声大雨点小,做的事往往是感动自己,结果农民看不懂。相反有乡贤参与,有村委会主体,以村集体为中心的乡建成功率比较高。

而单一的有政府主导的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一直做的不顺利,收效很低,呈现的现象是村庄人越来越少,农田荒废越来越多。

2、成功案例

目前,成功的案例基本以村委会为主核心,成功的案例基本是壮大村集体,坚持村支两委为主体,政府支持,专家帮忙不添乱、如湖北堰河村、陕西大寨村、陕西袁家村、石家庄的周家庄、十堰的龙韵村等,这种项目与市场融合度明显不足,不过稳定性极佳

3、三产融合路径

有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目前成功率排名第一,今天的乡村建设经过两百年的实践,渐渐让政府,企业,社会开始反省,政府主导,专业团队服务,企业运营,农民主体渐渐成为共识。这样的项目市场与产业配置较合理,一二三产融合度更科学,应该是未来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易于形成模式与经验。

02

实施三种

农民主体,还权于村,乡建学助力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一定是农民的振兴。既然农民主体,其方法就是以村实施单位,规划设计,软件,运营,以村为中心开展工作。目前凡是不成功的案例都是政府与专业机构代替村干部,技术与市场高于乡村自治,科学与理论高于农业常识,用城市与西方理念替代本土乡建的规律,这也是百年乡建之间的问题通病。

1、乡贤振村之路

一个村如果有“乡贤”,这个村就可以振兴,乡贤是一个村的主心骨,一般都是村书记或村长,乡贤是一个村的灵魂,也像一个家族的灵魂人物,更像家庭的家长,他们有能力自治,他们返乡自然,会把产业,人才,技术带回。政府,规划设计,社会机构只要做好服务,落实好政策,提出要求与目标,余下的事就交给村委会。建设与施工的任务最好交给村里,这样的村庄在建设的过程就是自治与振兴的过程,今天乡村最缺人才,自然最缺乡贤,所以方法对了,乡贤稀缺。

2、规划先行之路

这是近15年乡建方法,这种形式优点就是政府本职工作,资源好配置,有专项资金保障,如果项目成功,推广与复制很快。缺点是规划先行,主要问题是用城市的规划设计建筑来建设村庄,非常不适用。不便于农民生活生产,整个实施过程,因为过于专业性,又要求有自治,乡村干部与农民几乎被边缘化,结果是形式上的乡建,实质上的遗憾,容易形式化,政治化。

3、精英乡建

乡建一直有精英助推,他们是社会的公知,有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精英乡建成功率极低,他们项目开始影响很大,结果一般不了了知,主要是他们过于理想化,精英,专业机构加政府三者合力(除了没有农民),项目注定不会成功,核心是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 方向错了,方法自然没有意义。

Part 6

乡建学流派

如果我们与中国六亿农民说梁漱溟,晏阳初,估计90%的农民不认识,说他们是做农民工作,没有一个农民信。这就是中国乡建与乡建学面临的最严肃的问题。为什么农民听不懂,不知道做城市人都津津乐道。
假设乡建学建立在这条思路上,中国农业会面临更大的灾难,就像今天的乡村振兴,中国举全国之力,连续发15个一号文件,乡村空巢高达70%以上,年轻人92%离开乡村,乡村农田荒废抛荒越来越少,村支两委基本就是摆设,传统文化,民宿,谱牒学,农学面临着前所未来的挑战。
从2005年开新农村建设到 2015年,乡村不仅没有振兴,相反又开始脱贫与精准扶贫,这简直是让人不可思议。乡建学如何面对两百年经验与教训,不能做自娱自乐的乡村建设,不能做农民听不懂的学问。流派、专业、农学博大、智慧农业、无土栽培等我们听了很感动,可是在田里种田的人一头雾水,那我们讲什么?什么是农民心中的乡建学?

01

乡贤派

乡贤与精英,自古乡村发展都以这个群体为主,中国每个乡,每个村,每个组都是以乡贤与精英构建的乡村。乡贤与精英就是农民眼中的梁漱溟与晏阳初,他们基本做过官,善于经商,爱国有孝,为宗族之贤。今天的乡贤与精英略有区别,贤是一个村品德高尚之人,善于经商与技术之人,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教学与伦理均有他的主持。

02

善农者

每个村都会出现善于从业农事者,乡村叫好把式,能人等,他们是某一个专业的佼佼者,种田,育种,预种,善房,制豆腐,汉医,看地相,观天相等。善农者是在几千年的长期实践,不仅有很好丰富的经验,而且与自然,生态,天地形成敏感,这种敏感往往是来自他们精神世界,在潜意识中一代一代接递下来的。
不像今天医生没有仪器就看不了病,专家没有设备与机械就不会种田。工具与仪器让人与自然越来越远,工具与人的通灵(敏感)越来越失灵,乡村善农者是乡村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人才。

03

民俗者

人与动物主要区别,人需要理想,信仰,宗教,中国乡村有村必有祠,有祠必有庙,西方也是如此,只要是小区就一定有教堂,精神与信仰一直伴随人类文明。乡村在5000年的农事之中,从事谱牒者,地相,土司,儒释道等紧紧围绕在农民生活,参与四季农活,婚丧嫁娶,生子喜宴,盖房祭祀,春来秋去,形成农民的文化与民俗,与称传统文明。
这些文明不是用来表演与商业,而是渗透到农民生活生产,在物质与精神文明之间,常常是不能分辨,从事这部分工作者有的是专业,如主持与道土,有的就是务农的农民。

04

政府派

中国乡村建设自古都是在政府支持下进行的,只是呈现方式有多种多样,与今天的新农村转移致富,美丽乡村差不多。北方人多,粮不够,把人口向南方迁移,天灾人祸,人口自然分流,官宦人家迁客流放,部队打仗安营扎寨等等。
5000年的中国,乡村大多在这样形态下形成,任何迁栖都有一定共性,这个过程中政府一直是主导者。
整建制为主的乡村建设,中国称为“家国天下”,村庄在建设与迁移,一直保持同宗同族的形式迁移与建设,从政府角度出发便于管理,从村庄本身来说便于自治,从社会角度来说便于互助与发展。
宗族制建设,乡村的特点就是因为法律顾及不到,又必须安居乐业,又要防止外侵与土匪,还要种粮与兵役,至秦设定郡县制到魏晋确定谱牒学之后,乡村宗族制为属性的建设模式就形式,也形成“皇权不下县”之说,探索了一条适合于中国乡村建设的最佳形式。这种形式一半属于政府监管,一半属于自治。

05

乡建派

乡建派大约有两百年,真正形成在民国初年,是工业文明落地中国之后所派生。
乡建派自然以梁漱溟,晏阳初,阎锡山,卢作孚为杰出代表,梁漱溟以传统农业为主兼容工业文明,晏阳初力助“平民教育”,陶行知乡村教育,阎锡山以政府为主导,以省为实验区,吴作孚以实业起步,产业为先导,这个时代称为“民国黄金十年”。

1930年,阎锡山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时代》周刊这样写道:“他的嗜好不是女人、酒、鸦片,甚至也不是金钱,而是优质的道路、纺织业、军队、警察、牛、马、耕具、家禽、肥料——所有能为他的乡亲直接带来好处的事物。”“他为山西带来了富裕。山西在中国最为富裕。”

我们以阎锡山的乡村建设最为成功,效果明显,而精英参与的乡建实验与研究、反思与倡导对全国社会尤其是政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们以阎锡山的乡村建设最为成功,效果明显,而精英参与的乡建实验与研究、反思与倡导对全国社会尤其是政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06

农道者

农道,今天实践于中国22省,涉及到中国约180个项目点,66%的项目由政府支持,20%企业购买服务,10%村委会支持,4%为公益组织支持。我们乡建是多元的,系统的。前提是以农民为主体,配合村支两委,引入城市文明,科学技术,市场推广。
为了能够探索一条适合于工业文明,又传承农耕文明,在近20年中,根据实践需要,硬件(规划设计)软件(自治、谱牒,人才,土壤,改良,产品加工包装,资源分类等)运营,金融,教育等筹建43支专业不同的农道参与乡村建设,逐步完善了属于中国本土的乡村建设团队。
2020年10月30日
于江东孙君
黄河,千万别黄了!丨孙君专栏vol.47
中国二代地产与农宅置业丨孙君专栏Vol.46

炸釜山,卖灵墟,马鞍山“两山”真值钱丨孙君专栏vol.45

为什么叫“农民丰收节”?丨孙君专栏vol.44

粗糙也是一种美丨孙君专栏 vol.43

郝堂村·撕下时代遮羞布丨孙君专栏vol.42
袁家村在诉说!孙君专栏vol.41
《温度》—乡村老中医 丨孙君专栏vol.40
因为'三堂',所以中国 丨孙君专栏vol.39
乡村,不是殖民地 丨孙君专栏vol.38
农民都在犯法丨孙君专栏vol.37
'有机与绿色'论证是真的吗?丨孙君专栏vol.36
村庄尚在,文化已死丨孙君专栏vol.35
我靠,又变卦了丨孙君专栏vol.34
二师兄的春天来了!丨孙君专栏vol.33
20年NGO公益路再出发(二)丨孙君专栏vol.32
城市人激动不已的“农民丰收节”丨孙君专栏vol.31
20年NGO公益路再出发(一)丨孙君专栏vol.30
傍大款,远小农丨孙君专栏vol.29
中国农民没文化?丨孙君专栏vol.28

厕所不要革农业的命丨孙君专栏vol.27

乡愁,乡愁,还是愁乡?丨孙君专栏vol.25

“龙韵村”多规合一诞生记丨孙君专栏vol.24

孙君,画家,教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央美术学院壁画助教班、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
中国乡村建设领军人物,中国本土规划与设计学派开创人。
北京绿十字发起人、总顾问,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乡建总顾问,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城乡统筹委副会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人民大学特聘教授,半汤乡学院校监,农道联众(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发起人、院长,清华大学“清农学堂”教授、总督学。
(部分职务及荣誉)
2001年作品入选全国美展。
2002年8月,参加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办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议”。
2010年获得“2009中国绿色年度人物”。
2013年中国年度时尚先生。
2013年参与建设的“郝堂村”荣获“中国宜居美丽乡村”第一名。
2014年中国设计年度特殊贡献奖。
2016年“郝堂茶人家”荣获住建部颁发的“2015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16年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贡献银奖。
2016年12月,第七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专著奖。
2017年,村镇发展与规划研究领域特邀合作专家。
2019年,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智库专家、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授予孙君团队“县长特别奖”。
出版书籍有 《五山模式》 《农道》 (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馆收藏) 《农理》 《给我三个春天》 《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新农村建设方法与实施》 《乡建十论》 《乡国天下》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