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建学导论丨孙君专栏vol.48(含音频)
乡建学导论
●乡村建设主要是研究领域与基本理论,建设原则与方法,重点对实验路径,以方法乡建学中的专业划分。
Part 1
乡建学的研究领域与理论基础
百年乡建之豪派
01
乡建学的研究领域
以农业方向有
生态学,乡村自治,谱牒学,宗法制,乡村规划设计,农业经济,乡村地理学,乡村产业化,乡村社会学;
城乡融合下的方向有
小农经济与原种(第3声)原种(第4声)家庭,农庄与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与康养,实施农业与规模化信息化,微生物与昆虫蛋农业,乡村金融与数字化信息化,乡建教育学;
Part 2
乡建学理论基础
1、村祠合一
中国是建立在村庄之上的国家,姓氏与血缘之情让5000年的中国依旧是“德法兼治”与家国天下的国家治理模式,这种文化的最底层的基础就是有家必有堂,有堂必有谱,有谱必有祠,祠便成为中国人精神与灵魂的家。
2、田人合一
有田才有人,有人才有村,村便筑造了九州。田与人结合,这是村的特点,田与人分离就是城,要么就是流浪。
3、家国合一
乡村有家必有堂,堂上供奉着“天地君亲师”,天地是自然与生态,君是国,亲是家,师是教育与伦理。这五个字就是中国5000年不散的核心。
4、宗法合一
一个追续5000年文明的国家,一定有她极为先进的宗法与民主,中国人的宗教严格上说不是佛也不是道,而是“天地君亲师”,以生活方式与孝道文明,形成“村规民约”,民约在家与祠中产生,村规在家与祠之外(村)中产生。君与国同义,是法的代名词。乡村(镇)便是典型的放大的中国。
5、城乡合一
中国经济与发展,自秦汉郡县制之后就形成了“一生农,二生城,三生中国”的城乡经济,也是乡建学最关系的理论基础。
Part 3
建设中的原则
01
道统思想下的哲学
02
生活中的宗教观
03
乡村民主
04
循环经济
05
文明分两种
06
土地文明
Part 4
乡建方法论
1、农民主体
乡建学首先建立在农民为主体,以村祠为依托,以乡贤为主力,没有农民参与,没有乡贤灵魂,失去了村与祠的作用,乡建就落不了地。
2、政府支持
乡建一定离不开政府支持,政府的定位一定不能全都代替,不要过于干预乡村自治,要帮忙不添乱,这一点很难把控。做可能用力过猛,不做又很难有示范与引导作用。这种像韩国新村运动与台湾土改做的非常成功。
3、社会助力
乡建最初都是以反哺与情怀开始的,可是未来城市的人不了解农业与农民,往往会适得其反,这一点百年乡建的结果就说明这一点。如何让社会参与者有价值感,有成果,这需要自身努力,向农民学习,了解农业与农村,知己知彼,才能找到方法。
Part 5
实施路径与方法
01
实施路径
1、不成功案例
从近15年的乡村建设来看,学者与精英下的乡建几乎没有成功,他们会把一件并不太复杂的事弄得上至贱农,下至民生,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企业参与的乡村振兴,成功率极低,国家一直以保护宅基地与土地不能入市,不能银行抵押与担保,银行不能为企业助力,基金会与NGO雷声大雨点小,做的事往往是感动自己,结果农民看不懂。相反有乡贤参与,有村委会主体,以村集体为中心的乡建成功率比较高。
而单一的有政府主导的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一直做的不顺利,收效很低,呈现的现象是村庄人越来越少,农田荒废越来越多。
2、成功案例
目前,成功的案例基本以村委会为主核心,成功的案例基本是壮大村集体,坚持村支两委为主体,政府支持,专家帮忙不添乱、如湖北堰河村、陕西大寨村、陕西袁家村、石家庄的周家庄、十堰的龙韵村等,这种项目与市场融合度明显不足,不过稳定性极佳
3、三产融合路径
有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目前成功率排名第一,今天的乡村建设经过两百年的实践,渐渐让政府,企业,社会开始反省,政府主导,专业团队服务,企业运营,农民主体渐渐成为共识。这样的项目市场与产业配置较合理,一二三产融合度更科学,应该是未来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易于形成模式与经验。
02
实施三种
1、乡贤振村之路
一个村如果有“乡贤”,这个村就可以振兴,乡贤是一个村的主心骨,一般都是村书记或村长,乡贤是一个村的灵魂,也像一个家族的灵魂人物,更像家庭的家长,他们有能力自治,他们返乡自然,会把产业,人才,技术带回。政府,规划设计,社会机构只要做好服务,落实好政策,提出要求与目标,余下的事就交给村委会。建设与施工的任务最好交给村里,这样的村庄在建设的过程就是自治与振兴的过程,今天乡村最缺人才,自然最缺乡贤,所以方法对了,乡贤稀缺。
2、规划先行之路
这是近15年乡建方法,这种形式优点就是政府本职工作,资源好配置,有专项资金保障,如果项目成功,推广与复制很快。缺点是规划先行,主要问题是用城市的规划设计建筑来建设村庄,非常不适用。不便于农民生活生产,整个实施过程,因为过于专业性,又要求有自治,乡村干部与农民几乎被边缘化,结果是形式上的乡建,实质上的遗憾,容易形式化,政治化。
3、精英乡建
乡建一直有精英助推,他们是社会的公知,有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精英乡建成功率极低,他们项目开始影响很大,结果一般不了了知,主要是他们过于理想化,精英,专业机构加政府三者合力(除了没有农民),项目注定不会成功,核心是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 方向错了,方法自然没有意义。
Part 6
乡建学流派
01
乡贤派
02
善农者
03
民俗者
04
政府派
05
乡建派
1930年,阎锡山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时代》周刊这样写道:“他的嗜好不是女人、酒、鸦片,甚至也不是金钱,而是优质的道路、纺织业、军队、警察、牛、马、耕具、家禽、肥料——所有能为他的乡亲直接带来好处的事物。”“他为山西带来了富裕。山西在中国最为富裕。”
我们以阎锡山的乡村建设最为成功,效果明显,而精英参与的乡建实验与研究、反思与倡导对全国社会尤其是政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06
农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