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华西”推韩国版,真的为纸媒转型指出新路了吗?

从今天开始,《华西都市报》“韩国版”正式登陆《东亚日报》,以每月一期、每期四个版的频率,向韩国读者全韩语报道四川新闻。
而《华西都市报》也在今天的a17版至a20版为《东亚日报》开辟了四个版的中国版新闻,向中国读者传达韩国的文化、旅游、经济等方面的信息。
有媒体人士说,《华西都市报》与韩国三大报纸之一的《东亚日报》开展国际合作,可看作是纸媒以开展媒体跨国合作的形式,扭转发展颓势的尝试。
事实果真有那么牛逼吗?这样的合作真的能给处于寒冬中的纸媒指出新的发展道路吗?
翻开今天的《华西都市报》a17版至a20版。a17、18版是对韩国旅游产业的介绍,包括韩国的巴士自由行旅游产品推荐,游客如何在K-旅游巴士官方网站进行预约,以及大韩民国乡村景点40选。
a19版则是最近在大陆火的一塌糊涂的“太阳的后裔”男主接受东亚日报等韩国主流媒体的联合专访。
a20版的两条稿子题目分别是“韩国牛奶是否可以让消费者放心”“韩国的新药灵草:人参!”但看题目就能猜出来,文章里写的是什么。
看完4个版面,除了a19版关于“太阳的后裔”男主的专访是娱乐新闻的范畴外,另外三个版面更像是旅游推介和购物指南。
对于这一点,在东亚日报中国版的开栏信里已经得到说明。“我们相信新闻交流将会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并促进中国西部和韩国之间的交流。”
所谓的两大媒体合作,本质上是双方政府奔着拉动旅游、发展经济的目的去的,和媒体转型发展没有半毛钱关系。
2014年,韩国跟四川省的交易规模达到35亿美元,韩国是四川省第7大出口国,第4大进口国家,访问四川省的韩国游客也超过了16万人次。
可以说,是经济上的紧密合作,决定了华西都市报与东亚日报的合作。
单纯的增加四个“准旅游指南版”能多大程度上赢回逐步流失的读者群体呢?以“韩国”“旅游”为关键词输入百度,搜索显示的旅游攻略让人眼花缭乱。在发达的网络技术面前,呆板滞后的纸媒报道方式不可能有生命力。
当然,也不能责怪关心传统媒体发展的人士,用yy的心态看待《华西都市报》与《东亚日报》的这次合作。毕竟不久前某门户网站总编辑还在牛气哄哄的说,到2018年可能2/3以上的纸媒会“关停并转”。转眼间,西部省城的一家报纸竟然玩起了“跨国婚姻”。
何况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近几年纸媒行业集体走向寒冬,大家寻求纸媒转型的迫切心理,甚至到了病急乱投医的地步。
此前清华大学课题组对全国30多家都市类报纸的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报纸的广告及发行量,均遭遇不同程度下滑,发行量最高下滑30%。
2014年中国报业物资供应年会上给出的数据也显示,2014年全国各类报纸的零售总量和2013年相比下滑了30.5%,其中都市报下滑幅度最大,居各报之首;2014年都市类报纸整体零售发行下滑31.8%。
号称开启了中国报业“都市报时代”的《华西都市报》自然感受到了其中的阵阵寒意,人家也不是没采取过应对措施。
从2010年起,《华西都市报》先是成立了华西“1+N全媒体报道联盟”;到2014年提出打造“大众化高级报纸”的新定位,推动报纸由“大众化市民报”向“大众化高级报纸”转型升级;再到去年《华西都市报》所在的四川日报集团联姻阿里推出“封面传媒”,逐步推出多个垂直细分领域的产品矩阵。
有分析指出,《华西都市报》一直在借助新兴力量,企图完成自我变革。
2015年的数据显示,《华西都市报》的一系列尝试并没有白费。去年,该报品牌价值达到103.99亿元,相比2014年增长了23%。 在纸媒哀鸿遍野的当下,可谓是实现了“逆势上涨”。

只是今天和《东亚日报》“联姻”这事,实在谈不上是《华西都市报》在媒体转型方面的新举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