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者李军:把人当“人”看
最近经常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父母们聊天。
在聊天的过程中,发现父母和孩子关系有许多矛盾,归纳总结下来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只要不让孩子学习,关系就很融洽,一旦提到收手机要去学习,关系就紧张。
表面上看这好像也不是啥了不起的发现,但是细细观察,我发现是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时候角色定位出现了问题。
角色定位一旦出问题,沟通的结果就会出状况。
当父母和孩子一起玩耍的时候,父母和孩子的内在身份定位是一致的,都是爱玩的“人”。所以玩的时候非常尽兴开心,彼此的关系也很融洽平等。
一旦玩耍结束,就开始了各自的角色扮演,父母回归到父母的角色,孩子回归到孩子的角色,开始脱离人道。
父母马上搬出一副一本正经的样子,颐指气使地命令孩子,或者教育孩子要开始学习了,在沟通过程孩子在父母内心的角色已经从“人”转换到了“学生”,这种转换的背后有一个潜台词就是“应该”,“是学生就应该怎样”。
对于父母内心身份的转换速度很快,孩子年龄小很难很快从一种环境立马切换到另一种环境去相适应,于是孩子美好的体验开始消失,并产生了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待父母心理解读,这种解读不为大人所知,但在小朋友之间会交流,最后达成一种共识,这种共识很有可能就是一种对立的共识,孩子们比较常见的应对措施有:不沟通,不交流,不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屏蔽父母的影响力,怀疑一切等。
基于这个观察,我也发现成年人在沟通的时候把关系搞僵的原因就是没有将对方当人看,而是将对方置身于某种角色。
以和朋友沟通为例:
会认为对方是朋友(内心给予了角色),那么你就应该理解我,支持我,站在我的立场为我着想,没想到你居然不帮我说话。
如果这样定位对方很有可能就会造成朋友之间关系上的隔阂。
如果沟通时将对方定位成“人”,那么就有可能会想:
是不是他有什么难处?
是不是这里面有不为我所知的信息?
要不要先停下来和朋友私下先沟通一下?
原来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从把人当人看开始的。
恰到好处地切换“人”和“角色”之间的关系,是避免将关系引入深渊的关键节点。
亲子和亲密关系如此,社会关系也是如此。
如果能把人当人看,那就是人道主义。
人道就是接受人具有自身的不完美性以及进化历史过程中存在和现实发展不匹配的缺陷存在。比如: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恐惧所带来的一系列应对措施是本能天性使然。
要具有人道主义要从学习开始,比如人类学,脑科学,身心免疫学,心理学,然后逐渐上升到历史和哲学,最后就是宗教信仰。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父母唯一的途径就是亲近学习,不断学习,努力学习。
哪怕学习了也没有一种标准答案告诉你哪种“人”和“角色”的切换是准确的,只有自我觉知在关系中的感受以及对方的情绪反应,去检视自己在关系中是否有“人”于“角色”次序上的错位,是否需要将位置的切换调整,不是任由关系恶劣下去,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所以要做到关系中的“人道主义”即需要理论学习也需要实践锻炼,特别是自我觉知和觉察的锻炼,这种锻炼是智慧的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