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龄:我的“乱书”其实并不乱。网友:对比后其实挺好的

在书法界,提起王冬龄的名字,可能很多写字的人都知道他,王先生是中国美院书法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王冬龄擅长草书书法的研究一创作,近些年来,他经常在书写上实现书法艺术性的再现,曾经写下了很多大字作品,场面恢宏,气势宏伟,可以说王冬龄的巨书在当今书坛上独树一帜。

为了使书法艺术得到更大的发挥,他又创立了“乱书”。什么是“乱书”?按照王冬龄的解释,乱书就是打破了一往的常规,将汉字在时空关系上进行了缠绕交织,形成了一个个很乱、没有规则的书写。他认为,古人的书法大多数都是行与行自成体系,每个字都很有辨识度,而他的乱书是一返常态,在乱中取静,在交织中取趣,这大致就是“乱书”的成因。

仔细分析“乱书”,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行,虽然有交织,但也能分割开来,字,虽然有交叉,却也能辨识。王冬龄的乱书,在艺术性上来说,犹如一张张“网”,它联结了各种情结在一起,虽然密不透风,但也从时空关系中找到一些“出口”,总归还是要从艺术的空间里走出来的。

还有一位当代书法艺术家,他的作品可以说是与王冬龄的风格比较相近,在时候甚至比王冬龄有过之而无不及。看了他的作品后,有的网友说,“那就原谅王冬龄了”,也有的说,“原来是我们见得少,一直以来冤枉了王先生”,等等。

现在一起看看这位书法艺术家是谁?他叫卜兹,本名陈宗琛,台湾著名的书法艺术家,生于1959年,病逝于2013年,享年只有54岁。卜兹早年曾经以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获得了台湾书法年展上的金奖而名声大噪,至于那幅金奖作品是什么风格,我们无法知道。但卜兹后来的风格,却着实让人看不懂。

从上面的作品中来看,他并没有走传统书法的路子,而是在汉字的书写艺术性上更为突出,据说卜兹先生以“狂草书”为自我主体反射超越的可能;他创作的核心全然源自于东方哲学思想,追求“技与道”全然地实现,创造当代时空里奉行“古典法度”的东方艺术“原创”价值,成为创作者自我主体最大的“生命愿望”。

这一段话是笔者引用别人的,不好理解,其中有几个名词需要我们进行一些梳理,也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的意思。

“狂草书”——历史上,张芝、“二王”、张旭、怀素等人都是草书或狂草书的代表人物。

“自我主体反射超越”——这个名词我不知道,但分析一下也能知道个大概。“自我主体”就是自己的意思,“反射”是对应的,即将自己的认知反射到宇宙事物中,再从宇宙事物反射给“自我主体”,“超越”,就是将反射回来的“信息”加以思考,进而超越自我。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东方哲学”——东方,应当包括中国,中国哲学就是“道”的哲学,简单来说就是黑白关系。“东方哲学”源于日本,后来又传到了中国,它是相对于西方哲学来讲的,这个不多说,但是日本的“东方哲学”到了中国后自然也就中国化了,后来形成了中国哲学,可以说,中国哲学中引用了日本化的东西在里面。

“技与道”——这个很好理解,按照苏东坡的解释,“技”,是指书写上的技法能力,“道”是指艺术性或境界方面的。

“生命愿望”——应该是艺术家对艺术作品的追求境界。

从上面的名词解释中可以看到,卜兹对书法艺术性的再现,是建立在东方哲学本真的前提下,以书写的笔墨为创作的根基,从实现而时空艺术性。

作为一门艺术来说,书法如今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写字,不存在用汉字来辨识文字、传递信息了,难怪当代有很多的书法家们已经走上了书法艺术性的道路之上了。王冬龄也许是走在了前面,成为书法艺术的弄潮儿,卜兹他们的探索也许只是一个开始。

你认为,像卜兹、王冬龄等人在书法艺术性上的书写行为是否符合中国哲学的生命体征?这种书法艺术性的路子能不能走下去?欢迎发表留言讨论你的看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