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稚丨你平静坦然,孩子便平静坦然

鲁稚:作家,亲子教育专家。著有《随心写出好文章》《三年能走多远》等十余部家庭教育著作,《你不来我也等》《正在消失的物品》等十余部散文、随笔集。

前几天去看牙,隔壁座椅也有个小女孩在看牙,大约三四岁。哭得昏天黑地。年轻的妈妈手忙脚乱,摁住了女孩的手,摁不住她的脚,手脚都摁住了,却无法让女孩张开嘴。妈妈不断命令小女孩把嘴张开,让大夫检查。大夫是个小伙子,也没有应付孩子的经验,手里拿着治疗的工具,又是钩子又是镊子,嘴里一边还威胁着:“快张嘴,再不张妈妈就出去了,把你一个人留在这儿!”小女孩更是哭得厉害,拼命去抓妈妈的衣服,嘴就是不张。闹了半天也无法检查,妈妈和大夫都越来越焦躁。

我在一旁看得揪心,虽然我自己也躺在治疗椅上,但治疗的痛苦远没有小女孩对我的刺激大。其实现在的医疗水平已经能把病人身体上的痛苦降到最小,一般情况下都不会超出病人的承受力,我们对医疗的恐惧更多是来自心理。今天这个小女孩的就诊体验,很可能就为她终身恐惧医疗埋下了种子。

这些大人啊,为什么不能尊重孩子的感受,那妈妈难道不可以用轻柔一点的声音对孩子说话吗?与其命令她把嘴张开,不如先紧紧抱着她,告诉她“妈妈知道你很害怕,妈妈小时候也看过牙,也怕医生,不过看完之后就知道了,其实也没那么疼的。”妈妈还可以把医生手里的镊子借来,让女儿张开嘴,在她牙上面轻轻试一下,消除恐惧感。医生也大可不必一直举着那金属的工具,一脸不耐烦地盯着女孩,在那样的眼光下,我想就算是成年人也会吓出一身汗。至于威胁的语言,就更是大错特错了。看来医院的口腔科真应该有专门的儿童口腔科,给孩子看病,考验大夫的不仅仅是医术,还有爱心和儿童心理知识。

想起鲁鲁小时候看病,有一种特别的冷静,非常配合,从来没有需要两个大人来摁住手脚的情况,即使是输液,从头上进针的恐怖时刻,也是我一个人抱着他就可以完成。

那次鲁鲁摔伤头部拍片,需要他独自一个人躺在阔大的台子上,拍照的机器从上面压下来,贴住他的头部。整个过程中,他不能有一点动弹,而我不能靠近机器,更不能去扶着他。全靠他自己,而他当时还不到两岁。医生看他这么小,担心他不配合。我把鲁鲁抱到拍片的台前,让他摸一摸机器,给他讲这个机器有什么用,为什么必须要拍片,为什么拍片的时候你一点也不能动。然后告诉他,可能会有点害怕,不过没关系,我就站在旁边,你不能歪头来看我,但我会一直看着你的。

拍片开始,我把儿子抱上台,帮他把头放正,手脚放好,看他小小的身体孤零零地躺在那台冰冷的机器上,心里有说不出的心疼。我站在一旁和他说话,让他感觉到我就在身边,我用平静的语气给他描绘机器正在进行的动作,仿佛就是一次平常的游戏。结果,几分钟就拍完了,非常顺利。

勇敢来自自信,自信来自心中有数。

要让孩子心中有数,不管是看病打针,还是学一门新知识,参加一项新运动,选择一个新学校,结交一个新朋友,总之,生活中一切具有挑战性的事,要真正接受它,面对它,解决它,都必须从心中有数开始。

带孩子去看病,完全可以先告诉孩子,你现在是什么状况,为什么要去医院,你在医院可能遇到什么,可能会有什么感受,你怎么去应对这些。只要你用平静坦然的态度来给孩子讨论,他就会平静坦然地接受这些。而这分平静坦然,绝不是只对这一次看病有好处,而会融入他的性格,让他受益一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