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3篇:教研随笔•复习教学观课断想

2021年第3篇:教研随笔·复习教学观课断想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最近一段时间,我连续听了几节期末复习备考的公开课,引发了我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复习教学,讲究的就是有效果。去年我在西区中学听了申爱玲老师的一节《小题型中的大文章——仿写》复习课,我认为这节课基本达到了“有效”的标准。后来又接连听了两节课。结合这些课,我也谈一谈复习教学课的有效性问题。

在我看来,一节复习教学课要想有效,首先要了解学情,了解学生在某一种题型方面的问题,了解学生面对某种题型时的困惑。例如仿写题,学生的失分点究竟在哪里呢?学生面对仿写题时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呢?有的学生说“理屈词穷”,也就是面对仿写题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于是就会拖延答题时间。对于这个学情,给学生讲各种语法知识、仿写的要点等内容是没用的。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解决学生的“词穷”问题呢?教师显然不能说“加强积累”之类的话,而是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与突破。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请全班同学说说自己能够想到的词,包括名词也就是主题词,形容词以及数量词等等。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词汇积累,学生面对仿写题时,就容易从自己的语料库里提取出合适的词语。了解学情的工作,最好在课前做,也就是说要依据学情去设计一节课。

其次是复习教学课要有明确而聚焦的课堂教学目标。目前很多老师对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很不规范的,要么是目标太多,要么是目标太大,要么是混淆了语文的课程目标与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的观点是:最好能够用一句话表述自己的教学目标,这句话包括学生、学习方法或教学方法、具体的学习内容或教学内容、学习所达到的程度与标准等。例如“学会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这个目标就过于宏大宽泛。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学习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呢?究竟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算是“学会”呢?如果这个目标改成“通过抓共同的关键词、对比分析图表等方法学会提取非连续性文本的信息”,就更为具体了。申爱玲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还是比较明确的,但在表述上还可以更加改进。例如“认识理解仿写的题型”,不如改为“了解套用式仿写、续写式仿写、嵌入式仿写三种题型及其答题要求”;“提高仿写句式的能力”不如改为“学生从结构、句式、修辞等角度仿写、续写、补写出与例句或文段内容相关的句子”。最近在读张秋玲教授的《语文教学设计:优化与重构》一书,书中提及教学目标时说:“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在表述时应包括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动词描述的是通过教学意欲实现的认知过程,名词描述的是预期学生要学习或建构的学习内容。欲使教学目标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对教学目标进行表述时,尽可能地使用可测量的外显性行为动词。”这对于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是有指导意义的。

再次,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的情绪、状态与精神。一节课是否有效,不仅取决于教师想要教什么即教学目标,实际上教了什么即教学内容,而且取决于教师有没有充分调动学生。一节教师碎问、学生碎答的课,教学效率是不会太高的。一节学生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课,教学效率也不会太高。申爱玲老师这节课的最大亮点就在于把学生调动起来了:学生仿写了句子,教师就请学生讲一讲思考和答题的过程;学生讲得不够透彻,教师又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并讲出理由;其他同学讲得还不透彻,那就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和评价。当学生动起来之后,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点拨、补充、深化理解等工作了。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又请学生进行了自我梳理,回顾本节课学到的方法策略,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思路。

第四,教师要善于变“要求”为“技术”。此处的“技术”不是技巧、模式,而是一种程序性的知识。复习课教学,教师不能仅仅提出了一些答题的原则和要求,而是要开发出具有实操性的答题程序,即面对某一类题目,首先要干什么,其次要做什么之类的。例如概括漫画内容题,学生存在失分现象,主要是信息点捕捉不全、语言不够规范。那教师就要去开发出漫画内容概括的答题程序:首先写上漫画的题目,其次画面进行分类,再次是对每一类进行客观的描述,不要想象和推理,画面上有什么就写什么。当学生以后面对漫画题目时,头脑中就会有一个思考与答题的基本步骤、框架。再比如说表格类阅读题,那就可以开发出“看表头或提示信息+横看+竖看”的流程。我所听过的课中,“原则类知识”居多,“方法类知识”较少,“程序性知识”更少。因此在指导学生答题时,要将“原则和要求”变成“策略方法”,再将“策略方法”变成“技术程序”,这样的复习教学才会更加有效。

第五,教师要进行试题分析与研究,把握题目背后的认知能力。题型是千变万化的,但不论怎么变,题目都有一个核心的考点与能力点,教师要敏锐地把握这两个点。例如“说明漫画的内容”,题干中的“说明”指向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即客观描述画面的各个部分及其内在关系;“归纳下列图表中的信息”中的“归纳”,考查的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即考生能够用概括性的语言转述图表中的信息。当提取出题目中的“关键能力”后,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能够有意识地加以训练。当然,题目也会有一个考点,多数是以知识点的形式存在的。教师要对试题进行分析,首先要去学习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学理论,掌握各个认知类目的具体内容,区分不同类型的知识,其次是用这些理论去分析题目的指向性与考查点。一味地要求学生刷题,而不注重对试题的研究与分析,学生就会陷入机械性熟练的状态中,一旦题型稍有变化,就会手忙脚乱,这绝对不是语文测评的方向。

总之,语文的复习教学,要学习理科类教学的思路与方法。当然,复习教学的应试色彩比较浓厚,对学生的人文与价值观教育可能会淡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