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息的「雪国列车」(内附3分半小视频)
2014年,为了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世界各国发射了代号CW-7的冷冻剂,却将地球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极寒深渊。冰封大地,生物灭绝,人类大多数死于寒冷与饥饿,为数不多的幸存者登上了一列永不停息的环球列车,成为了地球上的流浪者。这辆由威尔福德工业开发的列车,借助统治者威尔福德开发的永动引擎,配备有各种完备的设施,构建了自己的生态系统,周而复始行驶在43.8万公里的漫长轨道上。
生活在末尾车厢的底层人民一直饱受饥饿和压迫,为了争取自由和权利,他们在过去发起过多次暴动,但均以失败告终。这一次,主角兼革命领袖柯蒂斯找到了被囚禁的安保设计师南宫民秀,希望借助他之手打开通往首节车厢的重重大门,推翻威尔福德的统治。一场残酷血腥的革命和杀戮之后,男一号和女一号得以幸存,列车脱轨,旧秩序崩溃,全球极寒也开始缓解,人类开始新的篇章。
这就是根据法国漫画《Le Transperceneige》改编的电影《雪国列车》。
目前为止,人类依然无法超越能量守恒定律,制造出永动机。然而地球本身就是一个「永动机」,在她自己的轨道上不停运转,不需要人类来提供动力。《雪国列车》就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金字塔式的阶层分布,穷人和富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强烈对比和矛盾冲突,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和展示。
「位置」和「平衡」是这部电影的两个核心词汇,而「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位置」正是列车的设计者和统治者威福尔德最为拿手的洗脑伎俩。同时安插一个潜伏的吉列姆作为列车上的先知和布道者,给底层穷苦大众以希望和光明。
威尔福德可以设计出永动机,却看错了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最终被推翻成为必然。就像爱因斯坦能够发现相对论,却支持计划经济一样,两者在科技领域都是顶尖高手,但在社会科学上是小学生。
有些人生下来就是吃着蟑螂碾碎后制成的蛋白质块长大,生活在狭小阴暗的空间;有些人从小就吃牛排喝牛奶,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上课看书听音乐。无论现实中还是影片中,人人生而平等,不过是个美丽的谎言和空洞的口号。人人生而不平,才是客观现实。
生而不平,但并不意味着永远如此。出生的时候没有选择,并不等于将来没有选择。人为希望而活,对改善生活处境的追求,恰恰是人类进步的源动力。这个动力呈现出来的,就是阶层向上的流动性。流动性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甚至根本动力。
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阶层的向上流动,简单理解,就是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上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孩子通过读书努力成为一个城市白领;一个普通工人的孩子通过奋斗成为企业家,都是阶层的向上流动。
当把底层人们的希望之门关上,那么人们就会选择用暴力把它打开。威尔福德的愚蠢就在于不顾人类对希望的渴求,强行阻断了这种流动性。他只需要略施小计,搞个「科举」制度,给战斗力强的人定期「升级」,他们可能连造反的心思都没有。当然,这样整个故事也就没有了。
从故事回到经济学的问题上,近代自亚当·斯密以降,我们对市场制度的理解和认识,可以说是人类最伟大的发现。自由贸易,带来阶层流动性的加速,超过以往任何一种「科举」制度。
十八世纪,伴随着工业化带来的旧秩序的崩溃,向上的通道骤然打开,每个人只要努力,就可能取得成功。在此后的两百多年里,各行各业诞生了无数的巨匠。1978年后的中国,市场自由的重新获得,人们也逐步取得迁徙和贸易的自由,中国经济开启飞速发展模式,向上流动的空间和机会也空前增加。经过30多年的发展,虽然各种问题依然存在,但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是公认的,成就有目共睹。
陈丹青在一本书里说,「毕加索女儿从小到大接触到的就是世界级艺术大师,你怎么比?」他女儿现在成了全球首屈一指的珠宝设计师,根本就没法比。就好像我1米75的身高,怎么和姚明拼篮球?拼不过的。经常会有文章对富人占有更多的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穷人什么都没有而抱不平。这类文章往往强调社会矛盾的现象,而同时忽视了矛盾存在的根源。
「雪国列车」上,人们失去了自由,只有通过暴力去夺取自由,但代价是惨痛的,几乎葬送了所有人的生命,是一个「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结果,这不是一个共赢的局面。
市场经济的魅力在于,任何自愿的交易都是双赢的,否则交易一开始就不会发生,只要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再底层的民众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财富,实现向上的流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是这样,世界历史的发展也是这样。
对于人类而言,越自由,越富有。
「有商业的地方,便有美德。」——孟德斯鸠
有市场的地方,人类就有希望,「雪国列车」的故事就永远不会重演。
2016年01月04日
附:穷人正在变得更穷吗?下面这个视频也许会有解答。
视频来自公众号:胥瑞琦( LibertarianXu),推荐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