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课堂1011 || 现代家庭教育的6把“刀”,刀刀致命,你无意中使用了哪几把?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早上好

欢迎您来到博瑞智早课堂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文章是

《现代家庭教育的6把“刀”,刀刀致命,你无意中使用了哪几把?

教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投资。

只是金钱投资错了可以减仓止损,教育投资错了却没办法销号重来。

爱之深,责之切。

“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如何让孩子变得更好”

各式各样的教育目标下所产生的育儿焦虑,使得父母成为手握利刃的“隐形刽子手”, 悄悄砍断孩子翱翔的翅膀。含蓄内敛的中国父母或多或少都用错误的方式表达着对孩子的爱。当家庭教育化为以下六把“刀”时,伤孩子最深。

第1把刀:

太多的唠叨,使得孩子逆反对抗

生活中有太多的父母,唠叨孩子做这做那,孩子却充耳不闻、置之不理。

小智的妈妈就特喜欢唠叨,同一个意思能反复说三五遍,一直说到小智不得不照她的意思做事。

在妈妈的“熏陶”下,小智和别人交流时,也变得如此,不允许别人插话,说话没完没了的。

托马斯·胡德说过:

“一分钟的思考抵得过一小时的唠叨。”

面对父母的唠叨,为什么孩子会和父母唱反调呢?

因为父母说来说去,总是那么几句话,而且那几句话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唠叨重复,说不出有内容的话,像复读机一样,没有沟通能力。

唠叨的语气永远是强迫、责备、抱怨,试问谁喜欢得起来呢?

长期以往,不仅亲子关系变僵,孩子的性格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第2把刀:

太多的干预,使得孩子缺乏自主

“妈妈爱我,可是我好累。”

吴童自己直到高中才获得穿衣多少的自由。

之前穿妈妈准备的衣服,在新陈代谢旺盛的年纪,他每天都会热成狗。

叠被子、穿鞋带,整理房间这些再正常不过的生活小事,直到上了大学以后,吴童才自己学会。

妈妈甚至控制着吴童的社交,他没有朋友,不爱说话,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回家,在班上永远是唯唯诺诺。

吴童知道一切源于爱,但妈妈的过分干预,让他几乎快要崩溃了。

父母就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监护人、导师和护法。

监护人的责任是保护而不是代替,正像父母没可能替孩子去学习、去考试一样。

人生的路,孩子总要学会自己走,让孩子多去做就好。

收起过度干预,在孩子受伤无助时,无条件的给予坚实温暖的怀抱,用接纳与支持来陪伴他们。

第3把刀:

太多的期望,使得孩子难以承受

生活在现代这样的社会环境里,父母的焦虑是不可避免的,就算自己不想逼孩子,社会舆论也会压垮你。

一听到别人家的孩子剑桥、哈佛、常青藤,恨不得拉着人家长开讲座。

曾有家长在微信群里这样说:

“谁劝我别焦虑,我他妈跟谁急!全班同学都在拼,我只是想让我的孩子不掉队,这有错吗?”

当然没错。

但力所能及地给孩子创造学习条件,并且接受孩子的一切可能;和把孩子从全班倒数送进剑桥、哈佛的疯狂鸡娃,有本质上的区别。

父母首先得接纳自己就是个普通人,了解自己的小孩,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期待和幻想。

在群体中,孩子愿意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一切,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在人多时候,知道自己的弱势、强势,知道脚踏实地。

或许这样的教育更能体现家长的成功。

人到中年,如果把自己对人生的焦虑、未来的不安、身心的疲惫、伴侣的失望,全都孤注一掷寄托到小孩的成长和优秀上,这是一件极度危险的事——不是娃疯,就是你疯。

第4把刀:

太多的责备,使得孩子失去动力

每一次没有被理解的责备就像一个结,无论过了多久它都在。

多数情况下,做父母的,对自家孩子,很难常年如一日地保持平和客观的态度。

甚至有些父母,一辈子都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

直到今天,蕾蕾都还能做噩梦梦到父亲的责骂和母亲的冷眼,然后哭着醒来。

她也总是在想,为什么我的妈妈总是不能在我需要的时候安慰我?

明明是她受了委屈,和妈妈倾诉,得到的回答永远是:

“为什么别人不受委屈,就你受委屈?肯定是你做得不到位……”

这些无厘头的责备都变成了刺向蕾蕾的一把把尖刀,刀刀扎在孩子身上。

蕾蕾的妈妈永远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骂你也是为了你好,骂你是在让你清醒认识自己。”

有时候,父母不知道他们自己都不认为伤人的指责,将变成一种心理暗示深深地影响着这个孩子。

不是孩子不想改变,只是那个孩子失去动力,一直走不出自卑的阴影。

有一句让人倍感心酸的话:

不做妈妈那样的女人,不嫁爸爸那样的男人,不生自己这样的孩子。

当你用语言将他诋毁成什么样子,他可能就会变成那个样子。

你讨厌他自卑消沉,期待他阳光开朗,可又是谁把刀刃伸向孩子的呢?

第5把刀:

太多的享受,使得孩子不知节俭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节俭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美德。

现在的小朋友文具盒换了一个又一个,铅笔写一半就不要,直接丢掉,学校午餐浪费粮食情况严重。

父母辈当年物资匮乏,即使没有节约的习惯,整个环境会让你去节俭。

现如今,从物质上来说,大部分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有穿不完的衣服,吃不完的零食,以及各色各样的玩具。

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匮乏下的窘迫,他们不需要节俭,自然不会去节俭。

节俭不是抠门,而是没必要铺张浪费,比如父母可以培养孩子一些好的习惯:

洗手、刷牙的时候随手关水龙头,吃饭时,吃多少装多少,不铺张浪费。

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先生给年轻人的忠告:

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

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理财观和价值观。

让孩子了解物品的重要性,物尽其用,明白东西,得来不容易。

第6把刀:

太多的溺爱,使得孩子不能成长

老人们常说:“惯子如杀子。”

一点儿也没错。

从小,家里但凡有点好吃的、好玩的,都是李民一个人的。

妈妈常对哥哥姐姐说的就是:

民仔身体差,你们身体好,让着他点儿啊。

李民这一生都在隔三差五地和爸妈闹,说爹妈偏心,这样东西给他少了,那样东西给他得不够。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只要你不断地满足他,他的野心就会膨胀到像黑洞一般吞噬掉周遭的一切。

过度溺爱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比较自私,凡事只会考虑自己,无视他人。

过度溺爱会导致孩子习惯了索取却不想付出,不懂得感恩,变成白眼狼。

过度溺爱成长下的孩子如同巨婴,难以适应这个社会。

父母应该学会分清“无条件的爱”和“溺爱”的区别。

无条件的爱,是无条件、有原则;不求回报、有边界的爱,满足的是孩子;

溺爱,则是有条件、无原则;求回报、无边界的爱,满足的是父母。

溺爱孩子的父母始终没有明白,孩子的生活和孩子的学习一样,都需要能力。

溺爱只会耽误孩子的时间,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我们生活在21世纪,但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常常却依旧停留在80年代。

教育孩子就像做饭一样,每道菜和每道菜的阶段都需要不同的火候。

所有年龄段都不能轻视孩子的心理需求,不然就是在埋下超大的地雷,产生连环爆炸式反应。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修行,不只孩子要学习,家长也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点击下图收听杨彭嵛老师精彩课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