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越窑四系盘口瓶真正了解的人有多少
越窑,是生发在我们浙江的一个古代名窑。从唐代到五代,是它的兴盛时期,到北宋还在继续延烧,然已开始走下坡路。北宋中期以后,其地位逐渐为龙泉窑所替代,到南宋就停烧了。越窑的窑址是以浙东慈溪的上林湖窑为中 心,包括上虞窑的寺前、帐子山、凌湖和慈溪的上岙湖、白洋湖一带的产地为代表。同时,绍兴、诸暨、鄞县、奉化、临海、黄岩等也都一直在烧造着青瓷。初唐时的越窑器,仍处于中国青瓷的低潮时期,其基本风格与南朝和隋朝相类似。中唐以后质量逐渐提高。产品有“类玉”、“类冰”及“千峰翠色”之誉。尤其是当时生产的青瓷茶瓯,被当时写《茶经》的陆羽推举为越窑之首。五代时,一部分产区为钱鏐的吴越国宫廷所垄断,成为我国最早的官窑。其典型的产品,就是现在大家都知道的,从唐代中期就开始烧造的所谓“秘色瓷”。唐宋时期的越窑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还远销海外。现在在印度、伊朗、埃及、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的考古发掘中,经常有唐宋时期的越窑器被发现,这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瓷器与浙江》和《中国青瓷史略》都对越窑起源于唐代提出质疑。其后,在我国考古工作者不懈努力下,越窑的起源与发展脉络越来越清晰。根据最 新考古资料分析,越窑的历史可分为起源、发展和鼎盛三个时期。
越窑位于浙江省,唐代越窑的烧造地主要集中在上虞、余姚、宁波等地,以后逐渐扩展,形成越窑窑系。按越窑器型和风格可分为初唐时期和中晚唐时期 。
唐代青瓷以越窑的名气最 大,越窑青瓷又以秘色瓷最为著 名,最为神秘。宋代形成了五大名窑,但秘色瓷似乎没了踪影。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陕西扶风县唐代皇 家寺庙法门寺的宝塔轰然倒塌,政 府在重修时清理塔基,在寺庙宝塔的地宫里发现了物帐碑上有明确刻载的秘色瓷器共14件。
至于传统越窑青瓷产品,其生产规模和产品数量比官窑型产品要大得多,但它们中间存在着宫廷用瓷和平民用瓷的区分,只是前者比例很小,只有个别质量上乘且装饰龙纹的器物以及造型端庄古朴的钟、觚、香炉、器座等祭祀用器可以作出明确的界定。平民用瓷也存在精粗之分,这种区分既体现在器物的种类和用途上,也体现在具体的胎釉品质和装烧工艺上。普通的碗、盘等日常饮食器,往往质量较差,其装烧手法为低成本的多件明火叠烧,釉面色泽欠匀净,往往有阴阳面,器物内底的叠烧痕甚至破坏了其中的刻划花装饰图案。至于梅瓶、玉壶舂瓶、粉盒、水盂等书斋闺房用品,由于消费对象是既有经济实力又有文化修养的贵 族士大夫,因此这些产品的质量依然很高,装饰也十分讲究,令人激赏。
越窑的器型品种十分丰富,有各种日用瓷、陈设瓷、祭祀瓷和殉葬用的冥器。
被称为秘色瓷的越窑碗、盘,内底釉面光洁,除两件釉色泛黄,其余均呈湖绿色。碗、盘作葵口或花瓣口,是晚唐流行的装饰风格。平底器的外底边缘有一圈形似 “松子”的泥点,也是常见的工艺特征。这批瓷器代表了越窑当时最 高的工艺水平,但不表示有特殊造型、配方和烧成工艺,只是工艺流程中的各环节较一般产品更为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