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强高古,宽博疏朗——由临帖到创作谈《西狭颂》
■荀 海
《西狭颂》为东汉隶书摩崖刻石,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碑文末刻有“仇靖字汉德书文”字样,开创了书家落款之例。
《西狭颂》整体风貌方拙朴茂,体势多方正宽阔,字态浑穆高古,笔力凝厚又不失灵巧,是滋养书者宏逸、宽广气度和格局的经典碑帖之一。《西狭颂》有以下的特点:
一、字法高古
隶书由篆书发展而来,《西狭颂》中很多字仍保留着篆书的结字方式,有的是“全盘照搬”,有的是“保留偏旁”,显得格外高古。
二、体势宽博
隶书的结体由篆书的瘦长形变为扁方形,《西狭颂》单字结体又多方正,笔画之间挪让有度,遇到舒展开张的撇捺等笔画,刻意作收敛处理,故整体上字形多方正齐整。
加之,《西狭颂》镌刻崖体为花岗岩,石质坚硬细密,且地势较为险峻,刻工也不便过多地加以修饰,反倒造成了它大气磅礴的整体气象。
三、章法疏朗
《西狭颂》总的章法特点是横有行、纵有列,章法疏朗,字距大于行距。
有临习经验的学书者都知道,写隶书宜折叠成长形方格,字取中间位置书写,这样在长格中就把单个字的上下距离自然留出来了,字与字之间的空间感就会显得更为宽阔,整篇章法也就比较符合原碑的章法特点。
四、笔法凝厚
《西狭颂》用笔方、圆兼用,其方笔爽切,圆笔浑厚,用笔内敛,起、收笔延续篆书的基本特点。行笔过程涩进徐行,以点积线,遇到大的开张用笔,如撇画收锋时,笔锋与笔画同步送到,捺画需持笔呈“长篙撑船”状,笔锋顶着纸涩进逆行,绝不出现收笔时的“拖笔、甩笔”之弊。
此外,在换笔停顿的间隙,可通过变换握笔角度实现自主调锋,而不需通过在墨盘里频繁蘸笔完成调锋,因为这样易破坏书写的连贯性和墨色的自然变化。《西狭颂》是摩崖碑刻,所以我们在临习过程中,还要能“透过刀锋看笔锋”,尽可能地还原刻碑前书迹的墨色、速度等方面的变化,以实现临习过程中笔法的丰富性。
五、临创并行
临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作。我们在临摹的时候,因有字帖在旁作参照,往往会临得很像很好,而一到创作时又感觉好多临的东西用不上,这是因为临习时往往“有眼无心”,有帖参考不需太动脑筋,大多处于“被动临习”状态,而创作时需要从大脑中即时提取临习时储备的相关字法记忆。
若平时临习观察、分析少,储备就少,在创作时就不能得心应手地自然提取,就会出现“临创脱节”的情形,表现在作品上就会出现生硬搭配、拼凑等情况。
所以,临创两个过程一定是交叉并行的,力求“临创合体”实现由临到创的完美转换。有的临习者抱着一本帖临习好几年,甚至都不敢想创作的事情。
其实,在临习一段时间,掌握了一些基本用笔和结字规律后,就可以结合《西狭颂》的特点,找些对联或诗词书论等内容进行模拟创作。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现所临的东西不够用了,才会更加主动地去从临习中找原因、找差距,这种“主动摄取”式的临习,跟被动照帖不动脑筋地临习,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如若将此方法运用于《西狭颂》的临创学习上,肯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